动物遗传学试题库及答案( 八 )


结果:一般会引起碱基的转换突变 。 例如 , 5-溴尿嘧啶(5-BU)是一种碱基类似物 , 与T很相似 , 存在酮式和烯醇式两种构象 。 以酮式存在时 , 与A配对 , 以烯醇式存在时 , 与G配对 。 如果在DNA复制时 , 5-BU以酮式结构与A配对掺入DNA分子中 , 然后变成烯醇式 , 在下一次复制时就会与G配对 , 产生A-T到G-G的转换突变 。
14.血友病是一种伴性遗传疾病 , 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h控制的 。 在人类中 , 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型 , 只有一条X染色体 , 只要这条染色体上有h基因 , 就会表现患病 。 而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型 , 只有两条X染色体上都是h基因才会患病 。 另外XhXh的个体大多数在胚胎期就死亡 , 因此男性的发病率远高于女性 。
15.(1)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 , 若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 基因频率世代不变 。 (2)任何一个大群体 , 无论其基因频率如何 , 只要经过一代随机交配 , 一对常染色体基因型频率就达到平衡 , 若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 一直进行随机交配 , 这种平衡状态始终保持不变 。 (3)在平衡群体中 ,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是:D=p2 H=2pqR=q2
七、计算题
1.解:∵D=0.36∴ P=√D=√0.36=0.6
又p+q=1    ∴q0=1-0.6=0.4
∴n=1/qn-1/q0=1/0.05-1/0.4=198(代)
2.解:设A、B、O血型的比率分别为A、B、O , 则O=r2 , A=p2+2pr , B=q2+2qr
∴r=√O=√O.49=0.7
由A+O=p2+2pr+r2=(p+r)2=(1-q)2 , 则q=1-√A+O=0.1 ,
p=1-q-r=1-0.7-0.1=0.2
八、论述题
1.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主要用于养禽业的雌雄鉴别 , 根据一些表型性状及早地将公雏与母雏分开 , 这样:a.在蛋鸡厂 , 可以及时地淘汰公雏 , 节约饲料和节省房舍设备 , 同时对母雏加强饲养管理 , 培育出优良的蛋鸡群;b.在肉仔鸡生产场 , 及时将公母雏分开饲养 , 可避免因公雏发育快 , 抢食而影响母雏生长 。 另外 , 在养蚕业中 , 雄蚕吐丝多 , 蚕丝重且质量高 , 所以在养蚕业中应用伴性遗传原理及早地鉴别公蚕与母蚕 , 可以做到尽量多养公蚕 , 或雌雄蚕分开饲养 。
如根据鸡的快慢羽进行性别鉴定:鸡的慢羽(K)对快羽(K)显性
P  ♀ZKW (慢羽)× ZkZk(快羽)♂

F1♂ZKZk(慢羽)ZkW(快羽)♀
2.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是按照中心法则进行的 。 原核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包括DNA复制、基因转录和翻译 。 以大肠杆菌遗传信息传递为例子进行说明 。
(1)DNA的复制:DNA的复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酶化学过程 , 整个复制过程包括起始、延伸和终止三个阶段 。 DnaA蛋白识别并结合于复制原点使复制原点中富含A.T的重复单位熔解形成开放的复合物 。 同时 , 在DnaA的作用下 , DnaB 、DnaC进入DNA的熔解区形成前引物化合物 。 DnaB为螺旋酶 , 它使DNA双向熔解形成两个复制叉 , 并使引发酶和RNA聚合酶进入 , 同时SSB和旋转酶也都参与进来 , 形成引发体 , 合成引物 , 在DNA聚合酶Ⅲ的作用下 , 合成DNA 。 当DNA复制体形成后 , 螺旋酶使DNA双链分离 , 复制叉前进 , 并引入负超螺旋 , SSB蛋白结合于单链上形成作为模板所需的伸展构象 , 然后在RNA聚合酶和引发酶的作用下形成前导链和后随链的引物 , 在DNA聚合酶Ⅲ的作用下 , 进行前导链的连续合成和后随链的不连续合成 , 在DNA聚合酶Ⅰ的作用下 , 去掉RNA引物并把引物去除后留下的空缺填补起来 。 当把整个基因组复制完成后 , 就终止复制 。
(2)转录
转录分为起始、延伸和终止三个阶段 。 首先 , RNA聚合酶的s因子识别启动子的-35区并结合上去 , 核心酶与s因子结合形成全酶 , 全酶与启动子的-35区结合形成封闭的酶-启动子二元复合物;接着RNA聚合酶沿模板向前滑动 , 移动到-10区并与之紧密结合 。 -10区富含A.T , 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易于解链 , 使封闭的酶-启动子二元复合物变成开放的启动子二元复合物 。 然后 , 全酶移动到转录起始位点 , 开始合成RNA链的第一个Rntp , 形成酶-启动子-核苷三磷酸三元复合物 。 三元复合物一旦形成 , 标志着转录起始阶段完成 。 s因子从核心酶上解离下来 , 使核心酶与模板的结合变的松弛 , 便于RNA的合成 。 然后随着核心酶的向前滑动 , RNA就合成出来 。 当合成到终止子序列时 , 由于终止子结构的特殊性 , 使酶-启动子-DNA模板解体 , 完成转录 。
(3)翻译
翻译就是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 在原核生物中 , 30S亚基与IF1、IF3结合后 , 又与mRNA结合 。 同时 , IF2与携带有甲酰甲硫氨酸的tRNA及GTP结合 , 形成三元复合物 , 这样的三元复合物才能够才能够进入到核糖体的P位点 。 然后50S亚基和30S亚基结合形成70S起始复合物 , 同时起始因子IF1、IF2、IF3等从核糖体上解离下来 , 完成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 。 起始完成后 , 核糖体的P位点被起始tRNA占据 , A位点空着 , 等待下一个合适的氨酰-tRNA进入 。 延伸阶段包括进位、肽链形成、和移位 。 起始复合物形成后 , 起始tRNA结合于核糖体的P位点 , A位点空着 。 结合有延伸因子EF-Tu和GTP的氨酰-tRNA进入A位 ,通过反密码子与密码子配对 , 结合到核糖体上 。 在转肽酶的作用下 , P位点上的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转移到A的氨酰-tRNA上 , 形成二肽 。 同时核糖体向前移动一个密码子的位置 , 这样A位被P位占据 , 在A位上又暴露出一个新的密码子 , 在循环进位、转肽和肽键形成、移位这样一个过程 , 使肽链的合成不断延长 。 当A位上是终止密码子时 , 在释放因子RF的作用下 , 使肽链的合成停止 , 完成翻译过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