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进生物」获1.4亿元A轮融资,新型蛋白实现5吨规模放大生产 | 36氪首发( 二 )



工艺放大:将从摇瓶走向50吨产线
对于合成生物企业而言 , 解决从实验室摇瓶走向规模化产线的“工艺放大”问题 , 至关重要 。 据了解 , 昌进生物在青岛落地生产发酵基地 , 计划建设6条50吨罐产线 , 这一生产基地实现全部量产后 , 新型蛋白年产量可达到6000吨 。
据骆滨介绍 , 昌进已经进行了工艺逐级放大:从摇瓶到5L、50L、500L , 再到1吨、5吨 。 当前各批次新型蛋白的差异率在5%以内 , 未来将进一步缩小 。 之所以能保持各批次产品品质的基本稳定 , 他表示核心还是要有稳定的工程菌株 , 且菌株的保藏、传代有完善的操作流程 , 生产过程也需精确规范 。
那么在生产中如何提高新型蛋白的产率?
骆滨表示主要是原材料、能耗、人力三方面成本优化 。 核心仍在于菌株改造 , 一来在同等产出的前提下 , 降低培养基成本 , 提升碳氮转化效率;二来可以据温度的耐受性、培养时间的缩短去改造菌株 , 进而降低能耗成本;第三则是通过提高自动化、规模化生产能力 , 降低人工成本 。
“昌进积累了菌株研发和底盘构建能力 , 并且在发酵和提纯有丰富经验 , 生产的新型蛋白营养成分佳 , 颜色和味型均是理想的乳制品原料 , 成本结构随着发酵规模提升而有竞争力 , ”食芯资本合伙人周桓达表示 。 “用少量天然资源 , 生产大量优质蛋白原料 , 高度符合食芯资本less is more的投资理念 。 ”
目前 , 昌进生物的一代新型蛋白已经生产了牛奶、酸奶、饼干、巧克力、糖果、面包等概念产品 。 至于未来的商业模式 , 公司规划先开展2B业务 , 然后尝试2M业务 。 当前在与大型食品品牌商沟通时 , 环保、减碳能力是品牌商关注并倾向选择新型蛋白的动力 。
在骆滨的设想中 , 昌进要在可食用蛋白这一垂直领域走下去 , 做到深、强、大;因此短期不做平台型、多品类探索 。 “未来等我们的技术稳定到一定高度后 , 或许可以鼓励青年学者用1/3的时间 , 做一些奇思妙想的尝试 。 ”
【「昌进生物」获1.4亿元A轮融资,新型蛋白实现5吨规模放大生产 | 36氪首发】新型蛋白 , 是近年来投融资的热门赛道之一 , 在海外也诞生了多家企业 , 获得融资支持;如美国的Perfect Day、以色列的Imagindairy、新加坡的TurtleTree等 。 当前以燕麦奶为代表的植物奶 , 已经在中国市场闯出了口碑 , 消费者对其接受度也给予了微生物蛋白厂商以信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