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之死 老舍儿子
这样称呼亦舒的父亲 , 自然会引起世人的好奇 。他的反常也引来了王朔等人的质疑 。王朔甚至递上一把飞刀 , 说:“你不叫你爹 , 他死你有罪吗?”
由于王朔的质疑 , 亦舒一直被认为“与其父之死间接相关” 。
面对这一切 , 亦舒不得不站出来 , 亲自解释称父亲为“老舍先生”的原因 。他说:
“从1984年开始写作 , 我就一直以研究者的身份审视父亲 , 称呼他为‘先生’ , 而不是‘父亲’ , 为的是把父亲抽离出来 , 客观地研究他 。另外 , ‘先生’是人民对老舍的尊称 , 他也随大流 。”
其实 , 亦舒不叫老舍“爸爸”或“父亲”的深层原因是 , 他和父亲之间似乎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小隔阂 , 不像一般的父子 。
亦舒和他父亲之间的小小隔阂的第一个原因是 , 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 , 他父亲和他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 。
老舍是一个醉心于文学的人 。他喜欢安静 , 这有利于他的创作 。自然 , 他经常避开他吵闹的孩子去安静地创作 。
亦舒曾在回忆中说 , “老舍先生平时在家是严肃而沉默的 , 因为他每天不是在写作 , 就是在思考如何写作 。没有节假日 , 大年三十他还在写 。”
只有热爱文学如生命 , 才能专心写作 , 不分年份 。甚至不管“年” , 很容易忽略孩子 。况且老舍有四个孩子 。
全家福老舍
给老舍的儿子取名 , 似乎挺随意的 , “B”是一笔 , 所以后来人们就说“老舍给儿子取名 , 一笔就搞定了” 。
当然 , 亦舒并不在乎这个小东西的名字 。他还是觉得这个名字有些意思 。
另一个与亦舒父亲的小隔阂与他的死有关 。
老舍在1966年投湖自尽 , 当时亦舒31岁 。也许是因为自以为是大人 , 老舍离家去湖边也没有告诉儿子 。当亦舒想起父亲离家的那一天 , 他只说了一句“他(老舍)只郑重地向三岁的孙女告别 , 说了一句‘向爷爷告别——再见!\"
因为当他离开的时候 , 他的父亲没有对他说任何事情 , 亦舒总是感到不舒服 。
在公园里看到父亲尸体的那天 , 亦舒感到非常痛苦 。后来 , 当他回忆起这一段时 , 他写道:
“那天晚上 , 我不知道在椅子上坐了多久 。天已经黑了 , 四周一片黑暗 。公园里没有路灯 , 天上没有月亮和星星 。整个公园里 , 大概只有我们两个人 , 父子 , 一个死了 , 一个活着 。
开始下雨了 , 下着毛毛雨 , 我一动不动 。时间久了 , 脸上流下来的是雨水还是泪水 , 分不清 。我喜欢下雨 。它让我无法掩饰我的眼泪 。我爱这场雨 , 它可以陪我哭泣...\"
从字里行间 , 可以看出当时亦舒感到了一种揪心的痛 , 他几乎想和父亲一起死去 。人们都说“失去了一切” , 在那一刻 , 亦舒真正理解了这句话 。当你死的时候 , 没有痛苦 。痛苦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
老舍
在那一天 , 亦舒意识到他有多爱他的父亲 , 他的父亲不经常和他在一起 。他摸着父亲的脸 , 握着他的手 , 泪水洒在父亲满是伤痕的身上 。他的眼泪是他父亲在地球上感受到的最后的热量 。他一直觉得热度是他对父爱的回报 。
也是在那一天 , 亦舒想起了他和他父亲所有的往事 。他甚至还记得父亲对他的第一印象 。
老舍对父亲的第一次印象是在他两岁的时候 , 当时母亲带他去尿尿 。因为他不能排尿 , 他的母亲呼吁他的父亲“示范”他 。爸爸来示范后 , 妈妈说:“小B , 尿泡泡 , 爸爸也尿泡泡 。你看 , 你们两个一模一样!”
这次“示范” , 亦舒第一次看到了他的父亲 , 也明白了“我的父亲就像他一样” 。
然而 , 无论亦舒多么爱和理解他的父亲 , 老舍的离去不可避免地摧毁了他们的家园和生活 。所以 , 在1994年老舍的《丹柿园》一文的结尾 , 亦舒怀着复杂的心情写道:
【老舍之死 老舍儿子】“对于一个对生死有着清晰看法的人来说 , 生与死的转换是如此迅速和无障碍 , 以至于所有善良的人都不寒而栗……就这样 , 他可爱而有趣的所有物立刻被摧毁了!”
采访人员李曼在史丹大院 。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 亦舒作为一个儿子 , 对于自己不辞而别父亲的理解有些难以接受 。也许 , 在内心深处 , 亦舒会觉得 , 你至少应该给家人一些解释 , 甚至是几句话 。可是老舍 , 偏偏没有这种东西 。
笔者认为 , 无论是在文章中还是在生活中 , 亦舒都坚持称自己的父亲为“老舍先生” , 这始终是这些深层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这句“老舍先生”中 , 有儿子对父亲的尊敬 , 但也有儿子与父亲的隔阂 。
父亲去世前 , 亦舒在林科院林产化工研究所工作 。他的大部分工作是科学研究 。这样一个人 , 误以为后来因为父亲去世而“通过研究父亲开始学习文学” 。
1978年 , 亦舒带着无数未解之谜开始搜集资料 , 为老舍研究提供了最直接、最真实的史料 。他的第一部作品《老舍的童年》 , 后来被《人民日报》连载 。
亦舒也走上了文学之路 。
亦舒和他的父亲 。
在创作老舍《童年》的过程中 , 亦舒调查采访了100多人 , 可想而知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 。
1986年 , 51岁的亦舒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散文集 。后来 , 他先后写了《我的风筝》、《老舍》、《现代文学珍品》等专著 。
亦舒不满足于教科书对老舍童年的简单介绍 , 他开始为父亲编年谱 。他还把父亲辛酸的童年、曲折的求学之路和思乡之情写进了作家老舍的书里 。这本传记也成为老舍唯一的传记 。
后来 , 亦舒还写了一本关于老舍终身爱好的书 , 书名是《终身爱好是天性》 。
可能是因为长期研究他父亲 , 也可能是因为遗传 。亦舒像他的父亲一样 , 非常敢于直言不讳 。平日里 , 只要是他认为正义的事 , 他都会跳出来坚持 。即使 , 这种坚持会让他承受巨大的代价 。
2000年 , 面对北京老城区胡同和四合院的迅速消失 , 亦舒和梁思成的儿子梁从杰、米宋轶、李炎联名提出了《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十大迫切建议》 。
十条建议的提出无异于与当时的政府对抗 , 但为了保护文物和老北京 , 亦舒等人毫不犹豫 。
亦舒等人的建议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 , 但当时大多数人都给予了强烈反对 。正因为如此 , 亦舒也获得了“爱国者导弹(Trick or Treat)”的绰号 。
尽管如此 , 亦舒坚持说出自己的想法 。他说:“这么说很公平 。”
由于亦舒的苦心经营 , 北京市政府负责人终于出台了规划古都风貌的相关文件 。后来 , 这些计划实际上吸收了他们所有的建议 。得知消息后 , 亦舒激动地对市长们说:“我要磕头!”
后来 , 亦舒也保护了这座城市的文物和遗产 。他在参与实地调查和查阅大量资料后 , 撰写了《京杭大运河》、《残缺的辉煌》、《隋唐大运河》、《地下的辉煌》和《江南运河》、《水乡的辉煌》三部调查记录 , 积极呼吁保护大运河 。
亦舒
总的来说 , 从科研转向文学后 , 亦舒爱上了绘画 。他的画笔也和他的妻子有关 , 他的妻子在学习绘画时总是很担心 。从来没有学过绘画的亦舒说:“我不会画的 。让我来!”
从那以后 , 拿起画笔的亦舒再也没有放下过 。60多年来 , 亦舒一直热爱绘画 。后来 , 他成了著名的画家 。
亦舒没有从他的老师那里学到任何技巧 , 也没有从画家的母亲那里学到任何技巧 。他的画颇具文学性 。他总是从自己的感受和生活中绘画 。他总是以自己的方式画画 , 正因为如此 , 他的画风总是很奇怪 。“一湾清水 , 一片黄叶 , 一抹惆怅 , 一份深情” , 这些都是绘画中已经创造出来的典型意境 。
亦舒觉得自己在绘画方面的成就不是来自画家的母亲 , 而是来自父亲老舍 。
原来老舍的鉴赏水平是极好的 , 很会评画 。在家里 , 他经常评论一幅字画 。很久以后 , 亦舒从他父亲的批评中学到了艺术标准 。
随着年龄的增长 , 亦舒对父亲的感情逐渐发生了变化 。如果说一开始 , 在父亲去世之前 , 他和父亲还有隔阂 , 那么后来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他已经完全理解了父亲 。
晚年 , 亦舒写了一篇名为《父子之爱》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 , 他深深地回忆了父亲老舍对自己的关心和教导 , 他还提到了父亲在结婚时送给他们的“勤俭持家 , 健康是福”的牌匾 。
在这篇文章中 , 亦舒终于不再称他的父亲为“老舍先生” , 而称他为“我的父亲” 。在文章中 , 提到对父亲的评价时 , 他写道:
“我的父亲老舍既不是典型的慈父 , 也不是那种管得严到孩子都怕他的人 , 所以他是一个复杂的父亲 。”
2013年 , 亦舒被诊断出患有肾癌 。这时 , 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 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 , 而是父亲留下的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齐白石的《山泉外十里蛙声》、傅抱石的《东阴图》、林风眠的《川江图》等 。
经过深思熟虑 , 亦舒决定将这些珍贵的文物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博物馆 。捐赠时 , 他说 , “等我们老了 , 还要考虑这些画的归属问题 。”
此前 , 由亦舒无偿捐赠的《老舍四世同堂》珍贵手稿成为文学馆的瑰宝 。
一家四代手稿
亦舒总觉得国家是这些珍贵文物的最终归宿 , 这一定是他父亲的意思 。他说:“我父亲放弃了他的笔名 , 这意味着放弃和给予 。另外 , ‘捐了 , 秀出来 。这是父母给我们的家庭教育 。\"
值得一提的是 , 在捐赠这些文物后不久 , 亦舒79岁时 , 他的肾癌无药可治 。对此 , 他曾感慨道:“我已经79.4岁了 。我很幸运发现了肾癌 , 但它和以前一样好 。”
关于亦舒突然从癌症中康复 , 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他很可能是被误诊了 , 也有人认为他因为捐献文物而延长了生命 。但作者认为他的“病愈”与他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关 。
在这一点上 , 亦舒与其父老舍无疑是一脉相承的 。老舍先生在世时 , 一直有着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严肃的创作观 。他和他父亲一样不在乎名利 。
虽然1984年就开始了文学生涯 , 但他从未在文化圈标榜自己是老舍的儿子 , 更不用说靠父亲吃饭了 。每次有人介绍他 , 说“这是老舍的儿子” , 他总是说:
“是谁的儿子并不重要 。一个人靠父母的饭是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的 。老舍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做他的儿子压力很大 , 但也是很好的动力 。我经常提醒自己要更加努力 , 做一个夹着尾巴做人 。\"
亦舒的“夹着尾巴做人”在这里其实是指:做人要有尊严 , 不看人家脸色就是给自己面子 。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 , 亦舒在谈到他的父亲时充满了感情 。他说:“我很感激出生在这样的家庭 , 也很感激父亲对我的影响 。他是个正直的人 , 热爱生活 , 热爱朋友和身边的人 , 特别同情别人 , 也愿意帮助别人 。”
亦舒大概没想到 , “正直、热爱生活、热爱朋友、同情他人、乐于助人”等等 , 这些父亲的优点后来成了他的特点 。
全家福老舍
所以亦舒不愧为“老舍先生的独生子” 。
推荐阅读
- 屈原有儿子吗
- 李永波羽毛球学校 李永波的儿子
- 朱棣有几个儿子都叫什么名字
- 谢霆锋儿子和女儿 谢霆锋儿子照片
- 儿子把房子过户给父亲要交什么钱
- 母亲都想儿子吗 母亲对儿子的想法
- 兄弟的儿子叫什么称呼
- 夸奖儿子的句子发朋友圈
- 皇太极和宸妃的儿子叫什么
- 姐姐的儿子叫什么称呼 姐姐的儿子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