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历史“迷案”:汉献帝的“衣带诏”,究竟有无其事( 二 )


我们知道,这种“衣带诏”,是不可能留下来的 。假设其真的存在,董承等人事泄后,出于自保或保护献帝的考虑,首先要做的就是销毁此诏;即便其没有被董承等销毁而是抢先被曹操获得,那么此诏明显不利其实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所以在处理完董承等人后,曹操也是要销毁这封诏书的 。而参与此事的人,除曹操外,均被处死;曹操自己对此事的论断或说法,自然也不能让所有人,或者说至少让那些心念汉室的人服气 。
董承已死,曹操的话又不能信,那么还有谁的言行可以用来断定“衣带诏”的真假——当然有,那就是在这一事件中躲过曹操屠刀的刘备 。
汉献帝|历史“迷案”:汉献帝的“衣带诏”,究竟有无其事
文章图片

上图_ 曹操(155年-220年),魏武帝
无论是《资治通鉴》里的“与刘备谋诛曹操”,还是《后汉纪》里的“承与刘备同谋”,不难看出,刘备是这一事件的一个主要参与者 。因此假定真有这么一个“讨曹诏书”,那么作为“受诏反曹”的骨干,刘备肯定对诏书的内容一清二楚 。
然而翻遍现有史料,在所有和刘备有关的对话、书信、奏表中,尤其是在关于其讨贼、伐曹的言论中,竟找不到一丝刘备对诏书内容的引用 。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奇怪:刘皇叔标榜的政治主张和用以积累人望的口号便是灭曹兴汉,献帝给予其讨曹的诏书便是最具有利用价值和象征意义的政治资本,如果将其内容公之于天下,一来可彰显曹操胁迫天子、无人臣之礼的罪恶,二来可号召天下心存汉室的英雄豪杰与其共襄反曹大业,这对于刘备日后的事业可谓百利而无一害 。
然而终刘备之一生,他也不曾说过有关诏书内容的只言片语,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地认为献帝的“衣带诏”是真有其物 。
汉献帝|历史“迷案”:汉献帝的“衣带诏”,究竟有无其事
文章图片

上图_ 刘备(161年-223年)
另外,后来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时,虽然提到“(臣)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克宁旧都 。会承机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长恶,残泯海内……臣昔与车骑将军董承图谋讨操,机事不密,承见陷害”(《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但却没有提到“衣带诏” 。
要知道,如果真有献帝所赐的“衣带诏”,这便等同于得到皇帝的授权,是实实在在的“奉辞伐罪”,不但可以极大地削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应,更能够彰显自己反曹行动的合乎天理人情 。
然而即便如此,刘备在最需要这道“衣带诏”的时候,却没有任何表示(连说个假话声称自己得到过也没有),“衣带诏”的真实与否可见一斑 。
汉献帝|历史“迷案”:汉献帝的“衣带诏”,究竟有无其事
文章图片

上图_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
客观环境是否允许
从当时的客观环境来说,献帝确有一定的除曹动机 。建安五年时,汉献帝已经19岁,早就不是当年被董卓把玩在手心里的那个小孩 。面对曹操的擅权,心智已经逐渐成熟的献帝肯定是不满的 。而在献帝的身边,也聚集着一批类似董承、刘备这样的反曹分子,他们或心系汉室,或不满大权独归曹操,都有欲和曹操“斗一斗”的想法 。
而且考虑到当时袁绍占据青、幽、冀、并四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江东,袁术占据淮南,曹操的势力还没有到后来那种“此诚不可与之争锋”的程度,所以这在客观上也可能给献帝反曹注入一针强心剂 。
汉献帝|历史“迷案”:汉献帝的“衣带诏”,究竟有无其事
文章图片

上图_ 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
但是,献帝并不是个像高贵乡公曹髦那样的愣头青 。《后汉书·献帝纪》记载:“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 。’操失色,俯仰求出 。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 。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可见,面对怒气冲天的皇帝及环列于殿宇间的虎贲卫士,即便是曹操也会汗流浃背 。
如果献帝就此命武士直接擒杀曹操,又有何难?但是,在擒杀曹操后,这个局面怎么收拾,就太难太难了 。凭当时献帝的力量,不可能直接接管曹操的地盘,曹氏旧将势必会推举出一位曹氏继承人,进而举兵反叛;而当京城出现权力真空时,四方诸侯也必定蠢蠢欲动,难保不出现像李傕、郭汜那样直接带兵入京、继续挟持汉献帝当傀儡的人 。
汉献帝|历史“迷案”:汉献帝的“衣带诏”,究竟有无其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