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思翁无岁年——《醉翁亭记》流传中的师生情

思翁无岁年
——《醉翁亭记》流传中的师生情
前不久,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举办的“吾家东坡——苏轼题材文物特展”中,镇馆之宝——苏轼为恩师欧阳修所写的大字楷书《醉翁亭记》宋代拓本首次亮相,引发高度关注 。《醉翁亭记》原碑因“元祐党争”毁于宋徽宗崇宁年间,1959年三苏祠成立三苏纪念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了支持三苏祠,无偿调赠了院藏的宋拓本《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给当时的三苏纪念馆,由此可见其珍贵和价值 。
醉翁亭记|思翁无岁年——《醉翁亭记》流传中的师生情
文章图片

北宋苏轼书《醉翁亭记》拓本 三苏祠博物馆藏
【醉翁亭记|思翁无岁年——《醉翁亭记》流传中的师生情】
苏轼两次手书《醉翁亭记》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欧阳修因支持庆历新政卷入党争,被贬谪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做太守,写下了《醉翁亭记》 。作为体现欧阳修“六一风神”的巅峰之作,《醉翁亭记》一问世立刻引起轰动 。宋代朱弁《曲洧旧闻》记载:“《醉翁亭记》初成,天下莫不传诵,家至户到,当时为之纸贵 。”《醉翁亭记》首次刻石后更是引得世人纷至沓来,附近琅琊寺库房里的毡子被前来打碑的人用尽,甚至连僧舍的卧毡都未能幸免 。商人也来凑热闹,据说《醉翁亭记》石碑拓本竟可用来抵税 。
不仅如此,人们还以诗文、绘画、音乐等多种形式传播《醉翁亭记》,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为琴曲《醉翁吟》重作唱词和两次书写《醉翁亭记》,不仅东坡作品成为经典,而且丰富了《醉翁亭记》的内涵,对它的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它们的创作过程充满传奇色彩,饱含着苏东坡对恩师欧阳修的敬意与深情 。
元丰六年(1083年)秋天,苏轼的东坡雪堂来了一位客人,自称玉涧道人崔闲,从庐山远道而来,他带来老师沈遵的琴曲《醉翁吟》请苏东坡重新填词 。原来当年太常博士沈遵读了《醉翁亭记》后,被欧阳修精彩的文辞与文中描绘的美景深深吸引,至琅琊山写下琴曲《醉翁吟》(《醉翁操》) 。后来欧阳修为它作唱词《醉翁引》,可惜词曲不合,留下遗憾 。

为《醉翁吟》填词代代相传
回味恩师的佳作,苏轼涌起了无限的感慨和回忆 。三十多年前,欧阳修被贬谪滁州,曾多次前往供奉着宋初著名文学家王禹偁画像的祠庙拜谒,希望从这位刚直敢谏、三起三落的前辈身上汲取力量 。而彼时,苏东坡遭遇“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沉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低谷,他也曾在无数个难眠的夜晚忆起恩师 。一日,在袅袅的月色中,崔闲弹奏起沈遵的琴曲《醉翁吟》,琴声清越,曲调妙绝,东坡仿佛看到了琅琊幽谷奇丽的山水;听到了鸣泉飞瀑动人的和声;感受到了欧阳修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这一刻东坡与崔闲的琴音、欧阳修的文章、沈遵的琴曲达到了心灵的共鸣,于是东坡欣然为琴曲填词:
琅然,清圜,谁弹 。响空山,无言 。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 。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 。试听徽外三两弦 。
欧阳修虽然仙去,但是他挥洒而就的名篇《醉翁亭记》映照千古;他感悟自然妙趣及追求绝妙意境的做法得以流传;他超然洒脱、独立担当的精神泽被后世;他爱民如子、与民同乐的情怀遗爱人间 。苏轼将无限的敬意融入诗句,表达了对恩师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
苏轼为《醉翁吟》填词后,极为满意,他在给沈遵的儿子本觉禅师法真的信中写道:“二种水装入同一器皿,可能不相融和;二张琴用同一只手弹,可能不相应和 。现在沈遵信手弹琴却与泉声相合;东坡放笔作诗却与琴声融会 。其中必定有相通!”至此,倚声填词的《醉翁操》终于声词皆备,同时因其倡导的“真同”境界和蕴含的感人深情,成为“琴中绝妙”,被人们争相传唱,广受喜爱 。至南宋,《醉翁操》成为独立的词牌名,苏轼的《醉翁操》则固定成了词谱 。经此音乐的代代相传,《醉翁亭记》迅速扩大了影响,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

神韵飘逸的草书珍品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在苏轼写作《醉翁操》八年后,欧苏的命运再一次重合 。元祐六年(1091年),苏东坡因两次遭到洛党攻击,被迫离开京城,到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做太守 。这年十一月,好友刘季孙(字景文)受滁州太守王诏之托,自杭州经高邮西赴汴京(今河南开封),中途专程折到颍州拜访苏东坡,请他重新书写《醉翁亭记》 。在此之前,《醉翁亭记》曾经两次刻石,但是由于欧阳修文名太盛,石刻已经被人拓写得字迹模糊 。听到请求,东坡欣然应许,他在尾跋中写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