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预告| 一只绵羊的研究,拓展出肿瘤早筛的一片新天地


论坛预告| 一只绵羊的研究,拓展出肿瘤早筛的一片新天地


文章图片



?
论坛信息
?
名称:外泌体微囊泡前沿论坛
时间:2022年7月17日 9:00-12:00
地点:中国·广东·广州长隆国际会展中心2楼
?
?
肿瘤早筛行业的发展虽然仍处于早期阶段 , 但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 检测技术不断迭代创新的同时 , 科学家们把基础研究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 , 发现更多的肿瘤筛查新方法 。
就拿液体活检来说 , 科学家们在传统的组织活检基础之上 , 开发出肿瘤无创诊断技术液体活检 。 而液体活检领域的科研较为成熟是循环肿瘤细胞(CTCs)、循环肿瘤DNA(ctDNA) 。 但这两种液体活检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 也挡不住科学家们科研创新的脚步 。 于是 , 就有了液体活检的“三驾马车” 。
相比循环肿瘤细胞(1869 年 , Thomas Ashworth首次描述了CTC)和循环肿瘤DNA(1948年发现血浆中游离核酸分子即ctDNA) , 外泌体(Exosomes)的发现相对较晚些 。 早在1960年后期 , Bonucci和Anderson的研究团队在观察软骨细胞时 , 就发现了细胞膜会分泌出直径约100nm的具有双分子膜结构的小泡 。 长期以来 , 这些小泡被认为是细胞代谢废物的一种载体 , 负责运输细胞产生的废物 。
直到 1983 年 , Pan 和 Johnstone 在研究绵羊网织红细胞的发育时 , 初步鉴定了30-150 nm 的小泡的产生机制及在生物体的生理功能 。 1987年Johnstone将其命名为“exosome”(外泌体) 。
自此之后 , 科学家们对外泌体的研究兴趣日益增长 , 外泌体的科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 相关论文的数量在过去十年呈指数级增长 。 2013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颁给了美国科学家James E. Rothman , Randy W.Schekman和德国科学家Thomas C. Sudhof , 以表彰他们发现细胞内部囊泡的运输调控机制 。 外泌体的研究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
外泌体的各种研究表明 , 肿瘤来源的外泌体参与到肿瘤细胞与基底细胞的遗传信息的交换 , 从而导致大量新生血管的生成 , 促进了肿瘤的生长与侵袭 。 在大量科研验证基础之上 , 外泌体目前已经转入到转化应用阶段 。
外泌体成为液体活检中生物标志物的新来源 , 令肿瘤早筛领域又有了新突破、新手段 , 拓展出肿瘤早筛科研和临床应用的新天地 。
据早筛网所了解 , 一些企业已经研发或开始布局基于外泌体的肿瘤早筛技术产品 。 外泌体的科研和临床应用正以势如破竹之态快速发展 , 潜力有目共睹 。
外泌体、微囊泡、细胞外囊泡的关系与区别:外泌体(Exosomes Exs)和微囊泡(Microvesicles MVs)是细胞外囊泡(EVs)的主要组成部分 。 EVs是一组异质性膜结合囊泡 , 其大小、载物、膜组成和生物发生不同 。 外泌体大小均一 , 直径在50~150 nm;而微囊泡大小不一 , 直径在50 ~1000 nm之间不等 ,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其形成的机制 。 外泌体是细胞内的内溶酶体微粒内陷形成的多囊泡体 , 经多囊泡体外膜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胞外的膜囊泡 , 而微囊泡则是细胞出芽与细胞膜融合后直接脱落形成的囊泡 。 由于囊泡各亚型的大小、密度、内容物、膜取向和表面分子有重叠 , 现有的分离和分析方法难以有效区分 。 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命名法 , 外泌体、MVs、核外颗粒体和微粒暂被统称为EVs 。 )
“ZAODX世界肿瘤早筛大会”将于7月15-17日在广州召开 , 组委会特举办“外泌体微囊泡前沿论坛” , 邀请国外内多位重量级专家和企业家共同探讨外泌体和微囊泡的最新科研成果突破、市场潜力、未来发展趋势等热门话题 。
详细的会议议程及更多演讲嘉宾信息 , 请留意后续报道 。
同时 , 欢迎来自全球的肿瘤早筛早检领域的产学研资医政媒各界代表踊跃参会 , 一齐分享肿瘤早筛技术和产业前沿!
更多信息请关注:早筛网
【论坛预告| 一只绵羊的研究,拓展出肿瘤早筛的一片新天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