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占期(1897~1914年) , 德国人一直不停地建设青岛地下管网 , 修建了12个相互独立又彼此连接的排水系统 , 包括若干条地上明渠和地下管道、暗渠 , 其中雨水管道29.97公里 , 污水管道41.07公里 , 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 , 总长度约为80公里 , 占老城区下水管道的45%左右 , 这套系统基本覆盖了青岛老城区 , 奠定了近代青岛城市排水系统的基础 。
青岛德国造下水道真的很神吗?看前面的数据 , 不能不说德国人给青岛留下的排水系统还是很有规模的 。 《青岛晚报》王占筠编辑曾回忆:她的同学到德国人修建的地下暗渠中看过 , 空间宽敞 , 成年人在里面能直立 , 像个大迷宫 。
青岛下水道结构图
也有老人回忆说德国排水系统主干道甚至宽阔得“可以跑解放牌汽车” 。 但是网传的管道里跑火车 , 并没有什么人证和物证 , 这可能是以讹传讹了 。
有人认为青岛的下水道还是有缺陷的 , 德国人做得并不完美 , 这是在规划设计之初考虑并不周全 , 管道的尺寸都是按青岛雨季最大降水量来设计 , 结果尺寸过大 , 一年之中利用率偏低 。 我们可以说这种想法有些“低调的奢华”了 , 或者说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
如果这些百年良心工程真的一直在发挥作用 , 想必那是极好的 , 可是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青岛市负责市政排水管网设施建设的官方负责人指出:当前青岛市内三区的排水管网规模已达3000公里 , 这样看曾经是德占区百年前修建的80公里管道 , 只占2.6% 。 而且这些管道暗渠等大多也没坚持了100年 , 在随后的城市规划建设中 , 一些超期服役管渠被翻修 , 早已没有了原来的面貌 , 现在还有大约2.66公里的安徽路、大学路雨水暗渠和污水管线还能正常使用 。 这样看来 , 德国下水道神话已经不复存在了 , 它对整个青岛排水系统影响已经非常小了 。
那青岛为什么以前下雨不会被淹呢?我想得益于两个主要原因 。 一是还没有遇到极端的雨量 , 而是归功于青岛市区的丘陵地势 。 两者配合 , 让青岛不怕淹传为佳话和神话 。
青岛德国造下水道不值得学习吗?既然青岛不怕淹 , 跟德国人百年前造的下水道关系不大了 , 是不是就不值得我们学习了 。 这里有两个例子 。
一个是文章开头说的“油布包”的传奇 。 话说青岛后来在对德国人造的下水道改造时发现有些老化的零件需要更换 , 但是时过境迁 , 但是的德国供货商早已不存在了 , 当我们找到德国人 , 德国人说按照他们的建设标准 , 仔细找零部件周边3米范围内 , 会找到一个放备件的“油布包” , 那里还有备品备件 。 我们得到消息果然按图索骥找到了光亮如新的备件 。 后来据说这只是一个传言 , 并不是真事 。 即使有发现油布包的个别情况 , 也是当年施工时随性而为 , 并不是施工标准要求 , 这只能说是一个美化过的故事罢了 。
第二个是文章开头说的德国人给下水管贴瓷砖 , 这确实是真事 。 青岛市博物馆至今还保留着一段德占期留下来的下水道 , 整体为混凝土结构 , 呈卵圆形 , 管道自底部起确实贴着瓷片 , 这是为什么呢?
青岛市博物馆保存的一段德占时期青岛下水管道 , 底部贴有瓷片
小编作为给排水专业从业人士 , 给大家说说德国人这么做的技术优势 。
一是卵型结构虽然较圆形管道的结构稳定性略差一些 , 但是比起其它矩形、马蹄形等还是结实很多的 , 这保证了管道长时间内不会被压塌 , 保持结构完整性 。
二是底部为什么要修成V字型 , 因为不论是雨水还是污水 , 其中都会含有杂质 , 如果管道内的水浅了 , 水流速度慢了 , 降到0.6m/s以下就会出现淤积 , 长时间不运行的话就会堵塞管道 , 影响使用效果 。 改成V字型后 , 相同排水量的条件下 , 过水断面会收窄变高 , 流速也会增加 , 从而能有效降低淤积的出现 。
三是为什么要贴瓷砖 , 因为混凝土管在当时而言已经是十分先进的管材了 , 但是它的内壁并不光滑 , 时间长了 , 被水腐蚀还会出现局部坑坑洼洼 , 从而导致管道的水流阻力变大 , 造成排水不畅 。 德国人把管内壁靠下部分改成了耐腐蚀且光滑的瓷片 , 这样能够长久保持顺滑的状态 , 这从我们专业上来看 , 绝对是良心工程了 。
再来看我们近些年的城市排水管道建设 , 早些年由于标准要求不高 , 所以考虑的雨水重现期都很小 , 通俗点讲就是考虑排放的雨水量不大 , 所以管道偏细 。 但是近年来城市遭遇极端降水的事时有发生 , 弊端就逐渐显现了 。 当然我国相关部门也看到这些问题 , 已在有关设计标准中重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管道也变粗了 , 但是现在看来依然与现在的极端降雨强度不匹配 。 再者 , 由于这些管道深埋地下 , 不易被人看到 , 而且管径粗投资巨大 , 所以有些地方更愿意搞那些露在外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 而对于这些“肉埋在饭里”的良心工程都不足够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