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漫谈|傅山“宁拙毋巧” 宁拙毋巧

宁拙不幸的书法|傅山《宁拙不幸》)
傅山家世深厚,精通经学和史学,一生著述颇丰,在书法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独具特色,被誉为“清初第一文豪” 。他以“四物四无”的学术理念,开启了中国书法艺术美学的新阶段 。傅山在《霜红小生集》中提出了“宁拙不巧,宁丑不媚,宁碎不滑,宁直不排”的美学主张,这既是他的艺术主张,也是他的经验之谈 。可惜经常被人误解 。傅山提出的“四宁四不”,是对当时旧习陋习的纠正 。它绝不是一般的以“丑”为美的观念,而是向人为的、细长的、违反自然美的行为宣战 。显然,这里的“丑”、“笨拙”、“杂乱无章”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不是表面上就能理解的 。笔者认为傅山“四宁四不赐”的本质在于“宁拙不完美”,或者可以用一句话“宁拙不完美” 。
傅山对书法理论做出了贡献 。他的“四宁四无五”论极为精辟,对整个艺术范畴具有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 。“宁拙不高明,宁丑不谄媚,宁碎不滑,宁真不安排”,足以影响中国书法领域 。作为一个写书人,追求古拙不如追求花哨,应该追求一种太大太笨拙,但又不太暴露的艺术境界 。与其讨好别人,奴颜婢膝地寻求内在美,不如写得难看甚至粗糙 。不如追求松散不平,悬崖上塌老树,不要轻佻 。天生轻佻远胜于轻浮 。不如直读,不要着急,也不要画眉画鬓,修饰润色,有摆拍之嫌 。
一个
“宁拙不熟练”审美标准的提出
一切都不完美 。书法之美也是如此 。任何艺术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首先,它必须不断满足人类审美心理的需要;其次,要有无限远的距离可走 。“无限长”这个概念意味着永远没有人会到达它的“完美顶峰”,因为到达顶峰就意味着死亡,预示着路的尽头 。
艺术是人类社会情感的特殊载体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当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或享受书写或练习书法时,就愿意为之而努力,因为有一种视觉审美情感的“牵引”,无法摆脱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的书写工具逐渐被取代,精美的纸帛文献开始占据主流,书法的典雅风格占据了书法的重要场所 。人们的审美神经已经变得无意识麻木,人们开始追问:“美”本来就是装饰吗?当然,答案是否定的;人们开始探索一个丰富甚至矛盾的审美层面来进行新的比较,尝试一种“丑”的手段来达到“美”的彼岸 。人们又开始兴奋起来,“美”其实很简单 。真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于是人们又开始犹豫和迷茫,在美丑的纠结和裂变中寻找美的核心 。经过多年的过程,书法的长河经过不断的选美而趋于“经典”,符合文人标榜的“书卷气”的需要 。文人有条件也有能力让书法高雅起来 。毋庸置疑,王羲之的风采已经成为一种规范 。但问题在于,科学是以探索物质奥秘为目的的,而艺术是以探索人类心灵奥秘为目的的学科 。有规则可循,但没有公式可设 。多元化是艺术存在、丰富和发展的条件,“高雅”可以是主流,但绝不可能是全部 。在这种背景下,傅山提出了“宁拙并不完美”的论断 。虽然有争议,但从一开始就得到明眼人的广泛认可 。笔者认为,傅山强调书法的“拙”而非“巧”,并不是为了反叛赵孟頫、唐寅、董其昌的飘逸书风,也不是为了反应二王的飘逸书风,而是为了在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书法,使书法美学有一个“可持续发展” 。傅山的愿景是美好的,他提出的“宁拙不是巧合”是一个历史性的美学课题 。

“宁拙的不幸”标准探讨“宁拙的不幸”理论使书法更加贴近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人类精神的心电图和情感密码 。笔者将围绕傅山的理论和实践来探讨他的“宁拙的不幸”的理论审美观 。
1.厚重的美学特征
当书法超越了表面的技巧层面,丰富的境界亟待提升 。傅山在书法创作中融入了他的大智慧和完整的人格,这可以从他“宁拙不聪明”的艺术宣言中得到解释 。书法理论的传承往往是通过作品和作品背后进行的 。人们对书法家的期待往往是完美的,因为审美期待的动机不需要安排,无法阻挡 。人们期待着有一定深度的作品的出现,能够更多地进入观者的内心世界,因为人们希望书法家的作品要深刻,触动我们心中的每一根弦 。好在傅山向我们透露了他内心的秘密,厚重而深刻 。是一种风度和境界,更是一种人格和高度 。傅山深知颜真卿的厚重,无论是书法创作实践还是艺术观念都受到颜真卿的影响 。
傅山推崇颜,是因为颜字可以自由、豪放、厚重地观察,令人肃然起敬,是因为书法不仅仅是书写的技巧或艺术,还包含着可传承的伦理道德观念 。不难理解,傅山在熟悉了颜真卿的笔法和书法之后,苍劲自然,成为他的心灵与创作之间固定的“对话”方式 。如果说傅山写草书的目的只是为了驱散心中的压抑,激活心中的活水,那么“宁拙无巧不成书”的美学思想就不会像傅山的书法和书法文章一样,在中国书法史上闪耀出独特的光芒 。从某种角度来说,颜真卿的书法无疑是厚重的典范 。即使充满激情,抑制不住,但情感的表达是在厚重的基础上流动的 。傅山的人物连续,结构跳跃,笔墨如画,淋漓中见锋芒 。毫无疑问,傅山和颜真卿的艺术观是一致的 。他称赞刘公权“存心正,写笔正”的书法理论,这也是对颜真卿称赞其书法气势磅礴的补充 。可想而知,傅山为什么对篆刻情有独钟 。傅山的厚重,不仅仅是单纯的外力,更是真诚而蓬勃的原始生命力的展现 。傅山书法的厚重,是他吸收颜真卿“庄严厚重”的精髓后,自己创造的语言 。这种厚重有一种历久弥新的魅力,而我们读他的书法作品,会感受到一种超乎寻常的严肃和深刻,可以治愈我们现代人内心的浮躁,人生不能承受之重或之轻 。傅山的厚重让我们空漂浮的心安定下来,我们可以读傅山的作品,即使我们没有得到透彻的理解 。“宁拙不是巧合”体现在傅山的作品中,这是一种沉重的沉淀 。任何艺术对低俗的免疫力都是很弱的 。大部分书法家都会终身背负粗鄙的毒素,傅山却没有奴性的粗鄙 。这是他知识分子的性格和气质使然 。康定斯基说得好,“一切由内在需要产生的、源自灵魂的技术都是神圣的,而除了源自内在需要的技术之外的一切技术都是可鄙的 。”傅山说,这本书的厚重,源于心灵的博大,源于感情的深厚真挚 。
自唐代以来,书法界异军突起,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二座丰碑 。但自宋代以来,国势渐衰,渭北乃至颜真卿时期的篆书书法鲜有人追捧,柔美之风盛行 。傅山的书法虽“丑”,但风格古拙,在书法界独树一帜 。富有学术修养和崇高审美境界,眼界高 。如其草书《华严经》,在连笔法中以险求稳,豪放中透雅,简约中显含蓄,与别人的豪放、厚重、耿直一脉相承 。
傅山被誉为“天书” 。他的书博大、宏伟、独特、笨拙而有趣 。他们不要求华而不实的美丽外表,实际上要求的是深刻的审美规律 。傅山的草书潦草,天真自然,创造性地合二为一 。假设傅山的书法没有以奔放的方式渗透出尊严,增加了舞动线条的力度,那么“宁拙不娴熟”就失去了核心的审美内涵,真的变得愚蠢了 。
当异族入侵中原时,傅山视自己为遗民,心中的不平衡使傅山对赵子昂产生一些偏见也是情理之中的 。因为他的胸怀,他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大胆厚重的方向,在止步的漩涡中抛锚,使得深沉厚重,“宁拙绝非巧合”,与颜的阳刚之美,与温婉婉约、故作乖巧的巧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他学习傅山的草书,在碑上写帖,求其厚重,把矛盾的对立面转化为厚重,以恒变之法加强厚重的统一,强调内在的骨劲和线条的质感 。永远苍劲有力,是傅山《无巧不成书的宁拙》的第一重要审美特征 。明末清初黑暗的社会统治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受到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影响,使个人书法的感伤风格得以彰显 。重审美观念的运用,使傅山的书法作品从恣意不凡的线条中升华出来 。
2.单纯的审美心态 。
傅山自幼开悟,甘当使臣,性情刚正不阿,仁政为官,行医救人 。传统书法功底深厚 。他的小楷《千字文》精致含蓄,朴实古拙,透露出一种坚实的写作时间 。“笨拙”绝不是表面上的“丑”,而是一种精致含蓄平衡的简单 。傅山收藏的《付梅舒舒》中,修身、政论、志气,整个字体苍劲苍老,风骨萧瑟 。纵观全书,朴素之美无处不在;《草书书法七绝书轴》处理不拘一格 。它是从简单和壮丽中提取出来的,它的形象是宏伟的 。
傅山“宁拙不精”的美学思想更多地体现了先秦道家的美学思想 。这里的“拙”是指超越正统单一审美趣味的“真”的范畴 。其实他追求的是当时盛行的朴素美,公平美 。傅山书法的质朴,绝不是对奴性的表面反叛,而是一种朴实无华的审美胸怀 。只是和当时一味追求表面美的风格不同罢了 。也就是说,他与那些哗众取宠、紧跟潮流的书法家体现了一种独立、质朴的艺术品格,从而实现了与庸俗的真正决裂 。正如徐文长所说,“好书不流行,流行的不一定擅长 。”傅山强调人品与书品的高度统一,批判赵、董,推崇颜真卿 。在一般人看来,虽然偏激,但另一方面说明傅山有着朴素的审美头脑 。笨拙不一定好,但一定要简单 。简单意味着没有虚假的修饰 。不难想象,傅山应该是一个朴实善良,不善于张扬,做事低调的人 。这与他的书法理论和创作实践高度一致 。这就是“书如其人”、“言出必行”的道理 。傅山为什么不喜欢赵子昂等词?原因是庸俗的阿谀奉承确实有“贱态”,我觉得 。这种说法虽然不全面,但说明了正直和作品往往是一致的,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傅山的书为什么在变幻莫测的台词背后是正直和朴实 。一个人的节操高了,写出来的字才能通情达理,才能优雅,这一切都根植于简单而不雕琢的哲学原理 。
壮丽的壮举固然显示了一些伟大,但平凡的小事更有灵性 。看傅山的字书书画,我们常常会有一种从一滴水想到太阳的光辉的朴素想象,觉得自己笨拙而简单,见识非凡 。《宁拙不是巧合》具有强烈的文学意义,闪耀着对现实的坚守 。公平、简单、朴素,看似在“语境”之外,却在艺术规律之中,既符合美的前提,又作为美的归宿,语言上也没有铺张浪费的恶习 。
就“宁拙不是巧合”的本义而言,它的含义应该是清纯豪放、空寂明亮、巧拙质朴 。古语有云,“百招不如一拙”,傅山《阿宁卓无巧》中的拙,不过是对人生本真的简单表达 。书法从来都是有规律有章法的,但书法艺术的精神法则绝不是跟风 。傅山的“无巧不成书的宁拙”书论,从一开始就拒绝了元明时期流行的“媚美”媚俗,让朴质精神回归书法界 。康有为曾说,“单纯从朴素中取势者,能涤荡凡尘,独立于本位之风” 。
在练字的过程中,我们都是在巧、媚、淡、滑、排中度过的 。《宁拙不巧》中的“拙”其实是《大简单》中的“对”,朴实无华是《大美》中拙言背后隐藏的另一重负荷 。傅山的书法往往是平实朴素的修养,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既雕又削” 。
3.自然审美原理巧妙到流入雕刻,雕刻很美,金错色自然无趣,最终会导致雕刻矫揉造作 。傅山时代充满了赵子昂浓郁的书风和董其昌恬淡的书风 。显然,他的“四宁四不”论是有道理的,也是很有针对性的 。就是这种天然雕琢,崇尚自然美的宣言 。傅山在书法创作上的“拙”,可以理解为顺应自然,自然之意 。一切都要顺应自然,俗话说“人随地,地随天,天随道,道随自然”,书法也是如此 。人们有一种师法自然、师法自然的原始审美心理 。傅山的书论有意将自然主义与个人主义相结合,“随心所欲写,得其自然”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个模糊的形状,那就是雄伟的简单,简单和自然的沈峰,充满活力,和自然的信仰 。在书法的世界里,随着傅山对书法的提倡和自然的审美标准,对它的哲学兴趣无处不在 。傅山所处的时代需要新书法理论的诞生,但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原因,当时的书法家找不到新的创作形式,更谈不上大气候,但发现毕竟是有价值的 。一个火花的真诚,无疑给了傅山一些新的启发 。傅山关于“宁拙的巧合”的一系列言论,让崇尚自然之美的思想燎原,《宁拙的巧合》中的“笨拙”得到了升华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情感因素不可避免地对书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通过率真、朴实自然的书法形式表达自己无法用文字表达的真实感受 。傅山的理论贡献显示了清初书法家自觉自由创作精神的发展趋势,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傻”表现的是“真”和“善”,从自然出发,回归自然 。
作为东方艺术的代表形式,书法创作向来神秘,其中注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通过傅山的写作,他试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的生命是象征性的 。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对立因素中,阴阳、刚柔、动静之间的相互变化规律和动态把握无疑是自然的 。对于书法家来说,规矩的学习很重要,但也不能局限于规矩 。这种思想通过东方民族的心理渗透,使书法家不自觉、有意识地追求“得自然之趣、悟自然”之美,从而达到与自然的沟通,最终走向和谐的最高境界 。
易经阐述了阴阳的运动规律,体现在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联系着宇宙万物 。正如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所说,“赋书出于自然,自然而立,阴阳而生;阴阳俱生,处境尴尬 。”很明显,书法的起源是宇宙万物的阴阳互变 。无论方圆、厚薄、直直、隐露、轻重、长短、对、折、断、仰、背,都符合傅山“宁拙不灵动”的原始需要 。它体现了阴阳的运动统一,以及矛盾运动的规律 。《宁拙不精》中的“拙”与“巧”,反映了雕塑与自然的矛盾,也就是说,一时的“媚”总是不自然的 。拙中有巧,才能达到矛盾对立的统一 。
傅山的书法美学相对于各种书法美学流派而言,以其崇高的品格所导致的自然主义为特征,其自然主义的表现是自然的、超越的 。书法从来都是表达情感的,只有远离功利的束缚,艺术情感的表达才能真实自由 。书法不需要别出心裁,只有老实拙拙,才能归于大巧 。傅山的《宁拙不聪明》体现了率真、自然、不做作的境界,光明磊落,直抒胸臆 。傅山的书法动静皆宜,有意为之,没有任何生硬做作 。线条极富变化,对比强烈,字形多变,整个构图错落有致,与自然疏离,是大技之后的“笨拙”,是炉火纯青之后的自然表现 。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说,“一流的书法家不会先去思考运用什么样的技巧来恰当地表达自己对书法的独特追求,而是让我用每一种风格,我想出的什么都会成为规矩” 。傅山对万事皆可手的规律的精妙表达,源于他对书法的独特理解和对古代书法名家帖的深刻理解 。他的《公瑾时代的四屏》和《冯丹亭的故事》这两本书都用到了,是极好的例子,显示了作者的感情在作品中的自然表达 。
艺术是个人兴趣和气质的结果 。有些人容易接受小而精致、华丽而华丽的东西,有些人则着迷于水平参差不齐的宏伟、粗犷、狂野的作品 。但艺术在本质上是珍贵的,书法的圣贤王羲之只能代表一代书法风格,而不能代表中国书法的全部 。更何况王羲之的书法是天然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天然的经典 。自然的原理不是空,但傅山的努力和贡献是将“自然”的原理人格化,使之自然化 。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傅山的书法精神比王铎更自由、更天真、更抒情 。当然,在表达上更自然、更神秘,更难被普通人认可 。诚如刘正成先生所言,“觉思之草融金,弯铁,搅魂,机变,不可期其始而终 。主绿草常衰,不如绝丝精致件 。偶尔不穿衬衫不表演也是满满的勇气 。伯婴与怀之势可称疯癫,但非绝思之巧可从笔中寻 。”所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道术进步,道行到底”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自然,而不是违背自然,才是符合艺术规律的,傅山“宁拙不巧”的背后,是认真和狠心,绝不能因为求“美”而失去自然 。当我们知道“书之妙,气之高”的时候,聪明的会伤心智,可怜的会活下去 。又比如古人藏砚,雕工简单,使其典雅大方,精致则伤工匠之心 。
傅山的书很精致,因为不雕就有足够的力量,有足够的力量就有好的气息 。率真自然,享受自然之美,脱俗自然 。今天书圈那些聪明的人,以为自己是天然的,其实是人工的,做不完的 。对于书法,一个研究者泷子是笨拙的 。书法的巅峰是神韵,神韵之天归于自然 。

“宁拙的不幸”的现代意义
书法是反映灵魂的艺术,是人类精神的密码,是自然、情感、心灵的集中表达 。书法艺术必须是高雅的,一切与厚重、质朴、自然相悖的东西,从根本上违背了艺术的规律,某种程度上就是心的律动 。傅山的“宁拙无巧”说是历史的选择,它对现代审美意识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无巧不成书的宁拙》涵盖了很多精神元素,本文就不一一讨论了 。
【书法漫谈|傅山“宁拙毋巧” 宁拙毋巧】总之,我相信“宁拙不纯熟”的讨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会停止,因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思辨,艺术也要与时俱进 。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期待着厚重、质朴、自然的书法作品的出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