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团队揭秘蚊媒病毒快速传播原因——蚊子更爱叮哪些人( 二 )


随后 , 研究者向登革病毒及寨卡病毒感染小鼠体内饲喂一种维生素A衍生物异维甲酸 , 这是一种临床广泛使用的皮肤病治疗药物 。 结果显示 , 上述操作可有效恢复感染小鼠皮肤中特定免疫分子的表达 , 通过抑制感染宿主皮肤中芽孢杆菌的增殖 , 抑制感染宿主释放苯乙酮 。 因此 , 在感染宿主口服异维甲酸后 , 蚊虫无法通过宿主的苯乙酮来定位和发现感染宿主 , 从而阻断病毒的传播循环 。
如何阻断蚊媒病毒的快速传播
根据以上发现 , 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蚊媒病毒防治思路:可以通过调控人体气味 , 阻断蚊媒病毒的快速传播 。
由于在蚊媒病毒传染病流行初期 , 感染者在人群中的比例仅有千分之一、甚至更低 , 因而研究团队推测在感染者口服维生素A类药物后 , 蚊虫无法通过苯乙酮的气味来区分感染者与非感染者 ,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蚊虫取食感染者血液并感染的概率 , 使蚊媒病毒在自然界中无法高效建立“宿主—蚊”的传播循环过程 。
据此 , 研究团队提出一种防治蚊媒病毒传染病的新策略:在登革热及寨卡热等蚊媒病毒传染病流行的疫区 , 可对感染者广泛补充维生素A或相关药物 , 重塑感染者皮肤微生物挥发的气味 , 大幅降低蚊媒病毒传播循环效率 , 有效防止蚊虫携带并传播病毒 。 基于以上发现 , 可对特定感染人群补充维生素A或相关药物 , 避免蚊媒病毒传染病的大规模传播流行 。
据悉 , 目前 , 程功团队已经在马来西亚完成了感染者和非感染者皮肤微生物变化的研究 , 即将进行异维甲酸的临床试验 。 未来有望将其研究成果推广应用 。
(本报记者 邓晖 本报通讯员 张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