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大试验”:宜都出现大量鱼卵,三峡水库洪峰见成效?( 二 )



2018年 , 央视媒体发布了一则“四大家鱼减损90%以上 , 长江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的消息 ,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 这表明长江的家鱼资源已经濒临枯竭 。

首先 , 从资源量和捕捞量来看 。 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 , 2018年时长江家鱼的资源量减少了90%以上 , 变化幅度令人震惊 。 长江干流的捕捞量也从1954年的42.7万吨下降到了2020年的10万吨以下 , 野生的四大家鱼首当其冲 , 减产幅度尤为明显 。

其次 , 鱼苗的孵化量也大幅度降低 。 每年5~7月份是长江家鱼的主要繁殖期 , 中科院水产所等机构都会在同样的时间和地点 , 沿江进行断面采集 。 根据统计结果 , 90年代时家鱼的卵苗径流量平均值高达25亿尾;2002~2011年下降到了历史最低值 , 多个年份的仔鱼径流总量不到1亿尾 。
所以 , 长江四大家鱼面临着资源和繁殖的双重危机 。
究其原因 , 主要是因为长江中游水电站的兴建 , 改变了下游河道的形态和水流特性 , 破坏了产卵场和栖息地 , 因此资源衰退严重 。 此外 , 非法捕捞、水质污染、过度采砂等也从中推波助澜 , 加快了资源衰退的进程 。
三峡水库:生态调度12年 , 家鱼产卵量增加44倍
长江禁渔以来 , 四大家鱼的储量越来越多 , 沿江各省市的放流量以亿为单位 , 恢复成效显著 。 在长江镇江段 , 渔政人在巡视时还拍下了“白鲢炸水”的场面 , 上百条三五斤重的鲢鱼因受到扰动而跃出水面 , 现场好不活泼热闹 。

长江中的野生家鱼正在迅速增多 , 但保护家鱼不能只靠鱼苗放流 , 更重要的是扩大自然繁殖的规模 。
为何要强调自然繁殖?因为四大家鱼产卵量巨大 , 自然繁殖的效果比人工放流更显著 。 以鲢鱼为例 , 一条鲢鱼3~5年发育成熟 , 怀卵量20~161万粒不等 , 禁渔10年可繁殖2~3代 , 成熟群体将超过五个年龄组 。 如果保护得当 , 鱼群资源大概率将出现“爆发性增长”的态势 。
所以 , 自然繁殖这一选项要优于人工放流 。 而在这一方面 , 三峡水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塑造“人造洪峰” 。
【长江的“大试验”:宜都出现大量鱼卵,三峡水库洪峰见成效?】
在2011年之前 , 三峡水库的调度较为单调 , 以防洪调度为主 , 2011年开始尝试生态调度试验 。 何为生态调度?就是在家鱼的繁殖期间科学放水 , 在长江中下游营造出“人造洪峰” , 使长江干流出现涨水过程 , 这对家鱼的自然繁殖至关重要 。
伴随着涨水过程 , 长江会出现水位升高、流量增大、透明度减小等变化 , 对家鱼的性腺起到了刺激作用 。 据渔业科技人员观察 , 长江涨水后0.5~2天左右 , 下游的家鱼便开始集中产卵 , 而且涨水的过程越长 , 产卵量就越大 , 两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另外 , 生态调度也满足了家鱼繁殖对水温的要求 。 三峡水库具有“滞温效应” , 但在5~7月份 , 坝下的水温已经高于18℃ , 7月份可达25℃ 。 而家鱼产卵的最佳水温为18~24℃ , 胚胎孵化的最佳温度为18~30℃ , 所以18℃是家鱼繁殖的下限温度 。 三峡水库在5~7月份的生态调度 , 对家鱼的繁殖有利无害 。

结合以上两点来看 , 生态调度所形成的洪峰起到了人工催产的作用 , 而且作用效果也确实显著 。 我们再对比一组数据:2011年时 , 长江干流宜都江段的家鱼产卵量不到2亿粒 , 2022年增加到88亿粒 , 12年间增加了44倍 , 效果不可谓不显著 。
总结
长江禁渔保护的不只是鱼类 , 还有长江的生态环境 。 作为“水生生物的基因库” , 长江的水环境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态福祉 , 实施禁渔是造福千秋的大好事 , 三峡水库的生态调度也是积极有益的尝试 。
生物资源恢复、家鱼产卵量创新高 , 我们正在见证长江生态的变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