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我们眼中的“天坑专业”,人家老M却视为制高点!( 二 )


国际社会正视基于生化武器对全球带来的公共危害 , 对M国的谴责声浪日益大增 。 1969年 , 尼克松上台之后 , 宣布放弃“进攻性生物武器”项目 , 并叫停了国内的露天生物战测试项目 。
1971年 , 德堡被转型为癌症研究中心 , 此后逐渐成为M军生物防御技术研究机构 。 1975年 , 国际社会达成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的共识 , M国也在公约上签字 。

然而 , 很快人们就惊讶地发现 , 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 因为 , M国尽管同意了禁止生物武器 , 但是 , 却一直单方面抗拒公约机构 , 对本国生物武器进行彻底核査 , 尤其是拒绝对其生物实验室的全面检査 。
所以 , 多年来 , M国大大小小的实验室 , 依旧一直处在神秘之中 。 而当这些实验室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时 , 它们正在爆发的疫情中赚得盆满钵溢 。
03重视生物学 , 更是由于经济利益驱动
2021年5月 , 著名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士丹利 , 对M国生物技术公司的发展前景 , 发表了相当乐观的意见 。
它以M国莫德纳生物技术公司为例 , 预计其生产的新冠疫苗 , 2021年会带来132亿美元收入 。 而莫德纳的股价已飙升了约700% , 市值更是达到了620亿美元 。

莫德纳的巨大成功 , 极大地刺激了全球另一大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 。 该公司表示 , 他们正在“为未来的疫情做准备”“因为我们有一个与学术界和政府监控病毒进化紧密相连的研发引擎” 。
而在2018前 , 被誉为“冠状病毒猎人”的M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生物实验室负责人拉尔大?巴里克就坦言:“如果你想在下一次全球疫情中赚大钱 , 就去购买生产抗病毒药物公司的股票吧!”
三年后 , 他就与德堡首席病毒学家一起合作 , 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 风头大盛 , 他的实验审也获得了巨额的资助 。
就此 , 一个隐蔽的地下链条就此浮现:生物实验室与政府、医药公司和科研院校之间 , 形成了“政府资助——病毐研究——疫苗研制”的一条龙产业链 , 而新冠疫情给他们带来的 , 正是巨额的利润 。
其实 , 这个产业链的模式 , 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就已经成熟 。

当时 , M国政府开始缩减对各类病毒研究的投资规模 , 而各类医药公司由于缺乏销售市场 , 面临亏损甚至倒闭的命运 。 科学家的生物实验受到冷遇 , 他们之前投入的巨大心血 , 由于资金链的断裂而付诸东流 。
然而 , 由于“非典”疫情的出现 , M国政府和军方大量资助科学家 , 开展冠状病毒研究 , 并牢牢控制专利权 , 随后从生物医药公司提取了巨额的利润 。
医药公司则通过投资科学家的研究项目 , 独家生产抗病毒的药物 , 并进行暴利销售 , 从而造成股价疯涨、获利颇多 。
等到疫情得到控制之后 , M国便不再将冠状病毒视为高度的公共卫生威胁 。 2014年 , M国便取消了对冠状病毒功能增益性研究项目的资助 , 并呼吁科学家们暂停相关研究 。
但是 , 等到数年之后 ,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让这个暴利模式再度开启 。

2020年11月 , M国一家制药公司与巴里克实验室合作 , 共同研制的抗新冠药物火速上线:1瓶仅含0.1克的药物 , 售价却高达520美元 , 是同等重量黄金的100倍!
04生物学不用于正途 , 导致危机重重
不过 , 比赚钱更引人注目的是 , 人们突然发现:世界已经处于M国生物实验室的“包围”之中 。
2020年5月 , 世界卫生大会刚闭幕 , 俄罗斯媒体就发声:要求彻查M国在全球的200余处实验室 。
俄方称 , 已经发现美在海外的30多座生物实验室 , 但还有170多座生物实验室的地址无人知晓 。
据悉 , 被公开的已发现实验室 , 遍布东亚、中亚、东南亚、东欧、中东和非洲 , 选址基本上都选在那些被M视为竞争对手的国家 。

尤其是“环俄”的实验室分布最为明显 。 俄乌冲突之前 , M国在乌克兰建立了16个生物实验室 , 其中8个保存了极具危险的传染病病毒 。
此外 , 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也有此类实验室 。
但更令人意外的是 , 这些生物实验室经常出现在媒体上 。
2013年 , M国国防部威胁减少管理局 , 在位于格鲁吉亚的卢格中心启动了炭疽疫苗试验;当年 , 格鲁吉亚就暴发炭疽疫情 。
2014年 , 卢格中心又启动了白蛉研究项目;第二年 , 大批白蛉就袭击了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及邻近地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