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购物天堂,不只有香港( 二 )


在香港的购物圈中 , 无论你是富豪还是平民 , 都能找到物有所值的商品 。
从大型购物商场到市场和路边摊 , 从知名世界名牌到物美价廉的小商品 , 一应俱全 。 /图虫创意
最吸引内地游客的 , 是在香港“买买买”的高性价比 。
“单是把人民币换算成港币使用 , 就像是打了八折 。 ”网友表示 。
同时 , 因为香港的自由贸易港地位 , 在香港出售的大部分商品都不征税 , 所以在香港购物 , 货品价格普遍较低 。
香港的零售商铺每年还会推出多次换季减价的促销活动 , 为顾客提供额外的优惠 。
除此之外 , 在购物难免“市井气”的年代里 , 香港的商场却会给人超凡的购物体验 。
在全世界的空调都叫“空调”(aircondition)时 , 香港的空调却被称为“冷气” 。
这是因为一年四季中 , 香港商场的空调都长期固定在18—22摄氏度 。 据说是因为有专家指出 , 在这个温度下 , 人们的购买欲将被最大化地激发起来 。
商场的冷气有多冷 , 服务人员的态度就有多热情 。 香港的服务员大多受过专业的优质顾客服务训练 , 态度友善 , 以客为先 。
购物体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视觉中国
让旅者都能收获称心如意的购物体验 , 香港自然不负“购物天堂”的名号 。
从百货商店到购物中心
现在我国几乎每个城市、县区都有大型购物商场 , 少则几个 , 多则几十 。 但实际上 , 中国内地的购物商场出现较晚 。
中国第一家百货商店——“秋林洋行”于1900年诞生在哈尔滨 , 是俄国秋林的中国分店 。 此后出现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这四大百货公司 , 才是诞生于本土的中国商店 。
在1900年—1990年这90年中 , 内地百货商店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 百货行业的发展非常缓慢 。 直到1990年后 , 在中国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带动下 , 内地消费市场逐步繁荣 , 中国百货商店的历史性转变才慢慢开启 。
在物质水平欠发达的20世纪90年代初 , 市中心的百货商店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 彼时的国营百货商店最讲求商品的实用性 , 力求品类丰富满足所有人的生活需求 。
90年代后期 , 广州天河、上海恒隆和港汇、中国国贸等商场率先引领建造购物中心 , 引入拥有全新经营理念的外资商场以及丰富的品牌 , 还学习开架自选的购物模式 , 开启新型房地产购物中心运营模式 , 让人大开眼界 。
百货商店逐渐被购物中心所取代 , 这是商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 /视觉中国
同样是提供购物 , 百货商店与购物中心有很大区别 。
比起百货商店单一销售商品 , 购物中心则是多业态多业种复合 , 体现“一站式消费”的多功能大型商用企业 。
购物中心一般是一组统一规划的建筑集群 , 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各种商业功能于一体 。 甚至还要考虑到来客休息和停车等问题 , 通过环境的塑造形成自身聚客的引力 , 将建筑美学与商用功能相结合 。
这样的购物中心绝不仅仅是一家商店 , 而是能够代表一座城市商业气质、经济发展程度甚至文化形象的存在 。
因此 , 购物中心可以说是“购物天堂”的灵魂 。
在开头提到的港片《最爱女人购物狂》中 , 张柏芝疯狂购物后 , 可以直接上楼吃饭 , 吃完饭后可以再上楼前往刘青云所在的心理咨询办公室 , 连商场门都不用出 。
影片还特地给了香港世贸中心大门一个特写 。 镜头摇下来 , 邵美琪在门口正中位置生产 , 张柏芝和刘青云“就地取材” , 在商场的超市中选购雨伞为她搭起了临时产房 , 接着还买来食物、纸尿裤等物件来帮助她 。 这算是将商场的“多功能性”表现到极致了 。
2000年至2010年前后 , 内地大批新型购物中心面世 , 人们逐渐形成了“在顶层看电影 , 下一层吃饭 , 继续下楼逛街购物 , 到地下还能逛个超市”的习惯 。
现在的商场几乎能一站式满足人的所有需求 。 /视觉中国
譬如2005年开业、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正佳广场 , 曾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十大购物中心” 。
占地5.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的裙楼商场涵盖了商贸、旅游、文化、教育、娱乐、社交、商务等诸多功能 。
香港企业华润集团旗下、分布于内地二十余座城市的万象城 , 也是购物中心行业典型 。
诞生于巴黎的综合性商业模式HOPSCA——集酒店(Hotel)、写字楼(Office)、生态公园(Park)、购物中心(Shopping)、会所(Convention)、城市超级寓所 (Apartment)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性城市多维空间 , 就是万象城的主要应用模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