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进商场就“剁手” , 刷爆二十多张信用卡也停不下来 。
2006年 , 由韦家辉执导、张柏芝主演的港片《最爱女人购物狂》 , 讲述了这样一个看似有些神经质却并不违和的故事 。
“出门穿什么好呢?挑衣服好麻烦还是买新的吧!”/《最爱女人购物狂》
说它神经质 , 是因为电影把“购物狂”这个夸张的说法塑造成现实人物 。 说它不违和 , 是因为这个故事发生在香港 。
十年前 , 像女主那样拎着七八个印着Logo的购物袋穿梭在香港太古广场、时代广场、海港城等商场的人 , 比比皆是;
每逢圣诞、元旦、春节等持续性购物狂欢节来临 , 深圳各口岸都挤满了排队等候过关扫货的内地旅客 。
正因如此 , 香港素来被中外游客称作“购物天堂” 。
然而 , 随着如今内地购物体系的完善 , 香港“购物天堂”的概念也逐渐消解 。
原来在赴港游客购物清单频繁出现的平价服饰、个人护理用品、药品 , 甚至是大米、奶粉、猫粮 , 如今在一线城市的购物商场中触目皆是;
“一掷千金购名牌 , 奢侈品店排大队”的现象在内地商场中也不再罕见 。
看来在香港商场文化的影响下 , 粤港澳大湾区已逐步确立“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 内地一线、新一线等活力城市群的购物业态也正在积极转型升级 。
香港 ,
何以成为“购物天堂”?
香港是我国最繁荣的国际性大都市之一 , 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 , 仅次于纽约和伦敦 , 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
提起香港 , 率先出现在脑海的是港乐的动人旋律、港片的花样百出 , 还是这座城市光芒四射的样子?/ 视觉中国
在这份“浮华迷人眼”的气质背后 , 离不开大大小小的3000多家商场和无数条地下或地上的购物街 。
2003年7月香港对内地开放自由行后 , 内地游客赴港更加便利 , 数量不断攀升 , 2013年已超过4074.5万人次 , 而购物则成为赴港游必不可少的行程 。
可以说 , 香港的商场文化是它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象征之一 , 而由此衍生出的购物业态 , 则随着无数香港本地人与内地游客带回大陆“开枝散叶” 。
有段子称 , “没有一个人能从香港空手离开” , 事实的确如此 。
那些年 , 家里一旦有人去香港旅行 , 必会带回几大皮箱商品:给老人的澳洲保健品、给小孩的比利时巧克力、给婴儿的奶粉和纸尿裤、给爸爸的美国剃须刀、给妈妈的韩国化妆品……
香港荟萃了中西精品 , 人们几乎能在那里买到所有国家及任何品牌的商品 。 这在“跨境电商”和“代购”还不发达的年代里格外吸引人 。
为了多方面满足游客的需求 , 香港当地零售商会深入研究游客的需求特点 。
以2006年为例 , 据中国银联统计 , 内地访港过夜游客购物的主要商品比重在10%及以上的有 , 现成服装(44%)、 化妆品和护肤品 (34%)、 小食品和糖果(27%)、 鞋类 (18%)、 药品(13%)和个人用品(11%) 。
这些品类便成为香港重点开发的旅游商品 。 除此之外 , 手袋、首饰、纪念品及手工艺品、手表、照相机及其它摄影器材和香水等也是推销重点 。
【香港|购物天堂,不只有香港】传承广东民俗 , 香港人也十分推崇金器 。 于是香港的金店遍布大街小巷 , 品牌繁杂但是大部分都早已为我们所熟悉 , 比如周大福、周生生、谢瑞麟、六福珠宝等等 。
香港许多购物街都以商品品类来划分 , 方便人们选购 。
比如“波鞋街” 。 在粤语中“波鞋”就是球鞋、运动鞋的意思 , 所以“波鞋街”就是一条汇集约150间售卖运动鞋和运动用品店铺的购物街 , 简直是潮鞋控的天堂;
“太原街”则是香港历史悠久的玩具一条街 , 是玩具发烧友的天堂 。 除了玩具 , 还售卖日用器具、金器、玉器及衣饰等 , 很多成年人都能在这里找到童年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