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再道一声“安康”吧,为了那个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兰陵|再道一声“安康”吧,为了那个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文章图片

兰陵|再道一声“安康”吧,为了那个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其实 , 自古以来 , “国”与“家”就难解难分 , “国家”一词正是“国是最大家 , 家是最小国”的最好解释 。 爱国之人 , 往往也是爱家之人 。 或者说 , 正是因为深爱自己的“小家” , 才会对国家这个“大家”倾注以真挚热爱 。
是啊 , 谁的心中没有一座自己想要守护的家园呢?只有在那里 , 我们才会放下全部防备 , 做一个最本真纯粹的自己 。 也只有在那里 , 我们才能感受到世界上最浓郁绵厚的亲情 , 知晓无论人生路上风雨再多 , 我们也有一个可以安全停靠的港湾 。
正如这本恰逢端午推出的新书《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 文字无声 , 却时时处处提醒我们 , 宇宙浩渺天地玄黄 , 家 , 才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

我曾在离家极远的地方读大学 , 彼时 , 同宿舍的同学多是外地人 。 因为路远 , 包括端午节在内 , 这种只休三天左右的节假日 , 我们都是不回家的 。
王维曾有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我们则是 , “同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共思亲” 。
每到这种回不了家的节假日 , 大家就会共同凑些钱 , 到超市里买些应时的节日食品 , 聚在一起 , 边吃边聊 。 本是为排谴不能归家的遗憾 , 结果聊着聊着 , 却总会不由自主地聊到各自的家乡 , 以及只有老爸老妈才能做出的美味 。
是啊 , 虽然青春爽朗 , 少年意气飞扬 , 也会在林荫路上唱着“校园就是我们的家” , 可是毕竟心知 , 远方那个自己的家园才是世界上最让人向往的地方 。
或许正是这份对于家的认同 , 对于亲情的同感共情 , 在翻阅这本《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时 , 我时时情不自尽沉入其中 。 那些看似不同的故事里 , 写着的却是作者们极为相似的家园情怀 。
【兰陵|再道一声“安康”吧,为了那个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不论是作家 , 还是摄影师 , 还是在校学生 , 他们从家人与家园中感受到无尽的人生力量 。 家 , 作为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 温暖了他们的童年时光 , 濡养了他们的人生旅途 。

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讲述了母亲的伟大 , 以及孩子如何从她身上获得亲情与勇气:“母亲的伟大不仅在于生下血肉的儿子 , 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 , 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 , 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 。 人生的车途上 , 母亲是加油站 。 ”
姚瑶的《回家的意义》写出了家能带给人的巨大幸福感 , 以及近乎神奇的“复原”能力:
“我的世界极速缩小 , 小到除了幸福感 , 什么也容不下 。 ”“就算和全世界斩断了关联又怎样呢 , 不伤筋不动骨 , 毫发无伤 , 毫不可惜 , 只要还有家可回 , 就足够闷头往前冲 , 一往无前地去受伤 。 ”
朱威廉的《离别依依》告诉了我们血浓于水的亲情 , 是任何时空离别也阻隔不了的 。 这份亲情 , 会永远给我们的人生以前进的方向和力量:
“父母在世的时候犹如我们生活中的两盏明灯 , 在我们身边 , 为我们划破黑暗 , 照亮人生 。 父母离开后灯虽然灭了 , 但夜空中多了两颗星星 , 虽然离我们远了 , 却依旧可以为我们指引人生的道路 。 ”

所有的一切读来无不令人动容 。 那些故事 , 我们虽未亲历其中 , 却仿似感同身受 。 大抵是那些关于家园与亲情的向往 , 人人皆有 。
突然想起之前曾一度爆火的微视频 , “世界再大 , 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以及“啥是佩奇” , 讲的也无不是关于家的故事 。 为了远在异国的儿子 , 深夜起床示范如何做一盘番茄炒蛋的父母 , 以及盼着孙子回老家团聚 , 到处找人打听“啥是佩奇”的乡下爷爷 , 在他们让人泪流满面的身影后 , 说的其实是同一件事——用世上最好的爱搭建起的亲情家园 , 才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
值得一提的是 , 《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是由知名房企碧桂园力主推出的 。 这应该是一个令外界有些意外的组合 。 但细细探究起来 , 却也是“顺理成章” 。
家与家园都需由屋宇承载 。 再好的家 , 也要首先由建筑呈现出来 。
而在“盖房子”的诸多房企中 , 碧桂园对“家”的理解应是最深的 。 一句广为传颂的“家圆团圆碧桂园” , 就清晰诠释了其对“爱家文化”的倡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