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上世纪 , 美国和苏联停止战争后就进入了冷战期间 , 但是两国之间的矛盾仍旧没有解决 。
美苏争霸
于是没法用武器说话之后 , 他们就开始从科技方面较劲 。
那一时期 , 不管是上天的 , 还是下地的探索计划就接踵而来了 。
如果说在太空计划上 , 苏联确实领先一步 , 在1957年就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出地球 。
在1961年 , 就将宇航员加加林送入太空 。
但是美国将宇航员送到月球的事实仍旧抢足了风头 , 于是苏联又将苗头指向了地下探索 。
其实美国早在1958年就开启了“莫霍计划” , 但是最终由于项目烧钱 , 并且带不来什么效益就放弃了 。
第一颗人造卫星
所以苏联就在1970年开始了“地球望远镜计划” , 后来也被我们称为“科拉超深钻孔” , 也就是探索地球内部 。
然而这个几乎至今并没有完成 , 过了50多年我们才明白 , 为何当年苏联挖穿地球的计划 , 无法进行下去?
地球内部结构要了解苏联钻探地下的计划 , 我们首先要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如何 。
1910年 , 克罗地亚地球物理学家、地震学家 , 安德里雅·莫霍洛维奇 , 正在新式地震记录仪一起观测地震 。
安德里雅·莫霍洛维奇
次年10月 , 这台仪器记录了巴尔干半岛库勒巴山谷的一次破坏性地震 , 结果意外发现 , 其中的一些地震波到达观测站的时间比预计的早 , 于是他想到地球的结构应该是分层的 。
因为从地球深处传来的震波 , 会比从地壳传播的震波速度更快 , 所以他认为 , 最外层地壳的里面 , 一定还覆盖了一层坚硬的岩石 。
并且它们之间的界限十分明显 , 后来人们根据更尖端的仪器基本证实了他的判断 , 于是人们将其称为“莫霍面” 。
地震波在不同结构中的情况
后来地质学家们 , 根据这个情况 , 将地球内部结构从内到外 , 划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
其中地核又分为外地核与内地核 , 在致密的高压下 , 内地核以固态的形式呈现 , 而位于4700公里的外地核 , 就在高温下以液态形式呈现 , 此时的地震波横波 , 根本无法通过 。
往上到2800公里时 , 这一区域为下地幔的底部 , 为固态与液态共存的形式呈现 , 而在33-980公里的上地幔 , 物质在高温下出现熔融状态 。
地球结构
而再往上 , 在0-33公里的地方 , 就是地壳的位置 , 以固态形式呈现 。
但是即便推算出了这些数据 , 我们对这个界面的详细构造仍旧不太清楚 。
所以或许是出于好奇 , 美国率先开启了钻探计划 , 在其失败后 , 苏联也紧随其后 。
苏联钻孔计划1970年 , 苏联将钻探计划的位置设定在科拉半岛 , 并且计划钻探深度至少超过15000米 。
科拉半岛
但是这个钻探计划前后持续了大约19年 , 直到今天其垂直深度记录也只是位置在12262米 。 在钻探过程中 , 最重要的就是钻机技术 。
因为地壳是一层十分坚固的岩石 , 其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岩石构成 , 钻头在高温摩擦下 , 很容易变形罢工 。
除了钻头的作用外 , 苏联选取的位置也很加分 。
科拉半岛位于苏联西北部 , 其中绝大部分位于北极圈中 , 分布着大量冻土 。
冻土
并且根据勘察 , 这里的上地层年代久远 , 所以更容易发现原始地球的地质构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