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决不手软


最高法:决不手软



对残害未成年人、性侵儿童、拐卖妇女儿童等严重挑战法律和伦理底线的案件 , 该重判的、该判处死刑的决不手软 。
中共中央宣传部12日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 介绍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举措和成效 。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沈亮在会上介绍 , 十年来 , 人民法院坚决贯彻、精准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依法严惩严重刑事犯罪 , 对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大暴恐犯罪重拳打击 , 对劫持公交车辆、滥杀无辜、暴力伤医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惩不贷 , 对残害未成年人、性侵儿童、拐卖妇女儿童等严重挑战法律和伦理底线的案件 , 该重判的、该判处死刑的决不手软 。
会上有记者提问:今年最高法院工作报告提出 , 八类主要刑事犯罪案件持续处于低位 , 占全部刑事案件的比重稳步下降 。 能否介绍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 , 人民法院在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服务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方面作了哪些工作?
对此 , 沈亮表示 , 十八大以来 , 全国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 , 忠实履行刑事审判的职责 , 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 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 确保社会大局的稳定 , 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 发挥了重要作用 。
【最高法:决不手软】十年来 , 人民法院坚决贯彻、精准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依法严惩严重刑事犯罪 , 对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大暴恐犯罪重拳打击 , 对劫持公交车辆、滥杀无辜、暴力伤医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惩不贷 , 对残害未成年人、性侵儿童、拐卖妇女儿童等严重挑战法律和伦理底线的案件 , 该重判的、该判处死刑的决不手软 。
依法严惩金融犯罪、集资诈骗犯罪 , 维护金融安全 。 依法严惩贪污贿赂犯罪 , 促进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 。 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 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 , 刘汉、刘维、孙小果、黄鸿发等一批涉黑涉恶的犯罪分子和“保护伞”都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
人民法院审理的杀人、抢劫、绑架、放火、爆炸等几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 , 从2013年的7.5万件9.57万人 , 已经下降到2021年的4.9万件5.68万人 。 同时 , 对于民间矛盾引发 , 具有法定或者酌定从轻情节的 , 依法从轻处罚 , 充分体现政策 。 2021年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人数占判决生效总人数的比例已经达到了84.6% , 就是说人民法院判处刑事案件中有84.6%的案件都是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轻刑案件 , 我国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 。
十年来 , 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 ,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 人民法院依法严厉打击网络电信诈骗犯罪、侵害妇女儿童犯罪、毒品犯罪等 , 深入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 , 依法惩处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妨害疫情防控、环境污染、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高空抛物、冒名顶替入学等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犯罪 , 特别是加大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保护力度 。 从餐桌到用药 , 从头顶到脚下 , 从实体到网络 , 全方位守护百姓的平安 。
这十年 , 人民法院强调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 , 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 严格遵循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 , 坚决守住防范冤错案件的底线 。 坚持实事求是 , 有错必纠 , 坚决依法纠正了呼格吉勒图、聂树斌、张文中、“张氏叔侄强奸杀人案”、王力军收购玉米案等一批历史形成的冤错案件 。 严格把握罪与非罪的界限 , 严格区分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 , 坚决防止用刑事手段介入民事纠纷 , 将民事责任变为刑事责任 。 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 , 开展违规“减假暂”的清理 , 确保刑罚执行的公平公正 。
这十年 , 人民法院更加注重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 在刑事审判中坚持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 既严格依法办案 , 又兼顾国法天理人情 , 当遇到社会热点案件 , 面对众说纷纭的社会舆情 , 人民法院都保持应有的法治定力 , 坚守法律的底线 , 把法律的专业判断和人民群众朴素的公平正义观融合起来 , 把一个个热点案件的审判变成一堂堂全民法治公开课 ,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