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郭进拴|木渎镇风情( 三 )






相传乾隆下江南夜宿沈宅时 , 曾下一株广玉兰 , 距今历史悠久 , 该株玉兰历经风雨 , 翻阅历史 , 穿越春秋 , 今是冠幅广大 , 浓郁蔽日 , 除其是可纳凉 , 也是今人坐其下 , 同古人一番交流 。 园内的各类建筑古宅 , 皆为气宇轩昂 , 风格罕见 , 典雅古朴 。 而其雕刻 , 简洁疏朗 , 色调淡雅素净 , 乃为江南建筑中的一件佳作 。
园中的书斋二处 , 分别以友于和海棠命名 。 可说是文人墨客之去处 , 其建筑淡雅浅墨 , 除去厅堂宏伟精丽 , 堂堂高显 , 这海棠书斋彷如就是一小女子 , 不食人间烟火 , 透出人灵秀气 , 坐落于山林溪水见 , 静雅而观 , 人之思想顿如水墨烟雨 。 而其友于书斋更为佳境 。 地处边 , 曲折蜿蜒;属独立庭院 , 花木扶疏 , 书香飘逸 , 乃为江南书生秀气 , 但不乏过人文采 。
其景色布局 , 建筑风格 , 是“人为而无人意” , 其中的四季小园 , 可说是当中的一代表 , 疏密曲析 , 高下得宜 , 局部处理精巧雅致 , 幽深婉约 , 说是匠园之作 , 不如论其是天降自然 , “虽处山林 , 而斯园结构之精 , 不让城市” 。




从去过苏州园林的朋友那里得知 , 严家园林实属其中的一颗瑰宝 。 不论从其建筑风格 , 景色布局 , 皆为当仁不让 。 后之 , 在百度寻迹图像 , 一番文字游说 , 若不去寻得真迹 , 实属遗憾 。 曾在小学课本中 , 就已略读过苏州园林之美韵 , 或许是年纪尚小 , 只知其美韵不知其内涵 。 更不知姑苏城外有一木渎之墨画 。
我多少次都想把七夕云变成最有诗意的文字 , 让它成为最易撩动人生细微敏感的神经的华章 , 我想让天下所有人都能在情人节这一天夜晚仰一下头 , 望一眼皎洁的天空 , 其实 , 这一天的天空、云彩、心情 , 真的都很美 。
牛郎和织女的心是一条封冻了千年的银河 , 终于在七夕节这一天 , 那些沉寂了千年的涌流开始疯狂地晃荡撞击 , 嘶喊着要冲破这千年禁锢 。




我的心曾经为此而战栗 , 我流泪了 。 我仿佛发现 , 原来我并非不会思想、不会难过、不会动感情 , 只是因为她们被压抑了千年才苏醒一次而悲伤 。 我知道 , 太阳出来之后 , 银河又将沉沉睡去 , 牛郎和织女的心在寒冷和孤寂中又要再次被冰封千年 。 于是 , 我拿起笔 , 用心去记录七夕夜留给历史的痕迹 , 描摹鹊桥初架时光飞逝而过的瞬间 。 然而 , 大部分的时间里 , 我感到无能为力 , 因为更多的是我贫乏的文字无法承载起那么多忧郁、甜蜜却又匆匆的过程 。 斑斓的阳光催促着日月轮回的脚步 , 很快 , 大自然进入一个明媚的时光 。 天空的星辰、云彩悠悠飘荡 。 我祈盼那天空、那云彩 , 不要受世事的缠绕 , 不要埋没自己的灵性 , 在自己的空间里 , 能有一份优雅的安静 。




我希望不管行走何方 , 头上是天 , 天上始终有云 。 有人偶尔想起我的时候 , 请你看看天空中 , 那一朵最洁白的云彩下面 , 就是我的归宿 。 云随风走 , 我随云行 。 人的一生 , 不仅要行路 , 还要欣赏 , 宠辱不惊 , 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 望天外云卷云舒 。 坦然面对枯荣 , 静观世态沉浮 。 自然赐给我们生活的智慧、还有那清风、明月和天空的云 。
自然 , 没有去过木渎 , 没有品过严家园林 , 光从网络上的介绍 , 是无法真正觅寻的 , 顶多也就是看图说文 。 但又能说出个什么味道呢?走出严家花园 , 来到紧邻花园的一座古桥旁 , 那座拱形的石桥下方已经被繁茂的青藤所遮蔽 , 清风吹拂着那嫩嫩的枝条在风中摇曳 , 不知道曾经写下了多少美丽的传说 。 拾级而下 , 来到刻有“木渎”两字的码头 , 在船家的帮助下 , 登上了木渎特有的乌篷船 , 船家轻摇桨橹 , 小船慢悠悠飘向远方 , 水波轻漾 , 流水悠然 。 岸上杨柳依依 , 鸟鸣蝉噪 , 那座古老的石桥 , 渐行渐远 , 已然是一派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了 。




木渎胜景中还有伍子胥所建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因西施在此洗妆满河生香而名的香溪、灵岩山、以怪石清泉古枫“三绝“驰誉天下的天平山 。 尤其是天平山每年一次的红枫节 , 因其漫山如丹的红枫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 那铺满厚厚红叶的小路 , 不知让多少喜欢她的游人驻足忘返 。
走进木渎 , 你便走进了唐诗宋词的幽雅意境;穿越古镇 , 你便穿越了二千五百年的历史风云 。 那里的每一条河 , 每一座桥 , 每一座园林 , 都是一部历史 , 她会让你徜徉其间 , 不舍离去 。 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 幽雅的园林环境 , 脍炙人口的历史传说 , 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