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韦伯望远镜:首张宇宙红外图像,为何中间有个环形扭曲?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首张宇宙红外图像,为何中间有个环形扭曲?


文章图片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首张宇宙红外图像,为何中间有个环形扭曲?


文章图片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首张宇宙红外图像,为何中间有个环形扭曲?


文章图片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首张宇宙红外图像,为何中间有个环形扭曲?


文章图片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首张宇宙红外图像,为何中间有个环形扭曲?


文章图片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首张宇宙红外图像,为何中间有个环形扭曲?


文章图片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首次“开眼” , 拍到了迄今最遥远、最清晰的宇宙红外图像 。 这张照片中显示的是一个巨大的星系团 , 叫SMACS0723 , 其中包含数千个跟银河系相当的星系 。

然而 , 那是这个星系团46亿年前的样子 , 因为它距离我们46亿光年 , 望远镜接收到的光 , 是46亿年前发出的 , 那时候我们的太阳可能还是分散在太空中的一团是尘埃 。
这个图像包括的范围看起来非常大 , 但NASA的BOSS比尔·纳尔逊(BillNelson)却把其中的星系团形容为“宇宙中的一个小点点” , 就像“一臂远的指尖上的一粒沙子” ,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拍摄到的 , 只是无比广阔的宇宙背景中非常非常(如果你不介意 , 这里我还想再添上几百个“非常”)渺小的一部分 。

但是问题来了 , NASA声称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拍到的“最遥远 , 最清晰”的宇宙红外图像 , 但是为什么我们却可以明显看到图像中央有一个环形的扭曲部分?一些星系的光 , 都被扭曲成弧线了!这看起来就像我们的手机摄像头被沾上水雾拍出来的效果 , 有人可能会问 , 难道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在拍那张照片之前 , 忘记把镜头擦干净了?
实际上 , 这个环形的扭曲部分 , 恰恰反应了照片的真实性 , 那不是望远镜的问题 , 而是一种叫“爱因斯坦环”的光传播效应在起作用 。

什么是爱因斯坦环?这得从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开始说起 , 广义相对论中提到 , 有质量的物体的存在会扭曲时空 , 质量越大 , 对时空的扭曲就越大 , 这就意味着 , 当光经过一个质量超大的物体(比如恒星或黑洞)附近时 , 不会再沿着直线传播 , 而是会发生偏折——引力透镜效应 。

也就是说 , 当超大质量物体位于光源和观察者中间 , 而且三者精确对齐的时候 , 光源发出的光可能不会被超大质量物体遮挡 , 而是因为超大质量物体对时空的扭曲 , 而发生偏转 , 直接绕过它而到达观察者那里 。 而观察者看到的 , 是一个遥远的环状结构 , 而这 , 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环 。
如下图所示 , 橙色箭头代表的是背景光源发出的光的原本的传播路径 , 但由于中间隔着一个巨大的天体 , 光线发生完全弯曲 , 白色箭头代表的是光的实际传播路径 , 是弯的 。 而对于观察者 , 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环形的结构 。

早在1912年 , 爱因斯坦在提出广义相对论之前 , 就通过复杂的计算预言了引力体对光的弯曲效应 。 但环形效应最早是物理学家奥瑞斯特·赫沃森(OrestKhvolson)在他的论文中提出的 , 他提到了当光源、透镜(引力体)和观察者接近完美对齐的时候 , 会产生“光环效应” 。 爱因斯坦在1936年 , 在对这种效应进行评论 , 他说:
当然 , 我们是没有希望直接观察这种现象的 , 首先 , 我们几乎不会离这样一条中心线足够近 , 其次 , β角(光线的偏转角)将违背我们仪器的分辨能力 。

即使他认为这种现象是“没有希望被观察到的” , 但他还是用公式量化了这种环状效应 , 如上图所示 , 其中的θ1角正是他所提到的β角 。 但爱因斯坦终究是低估了人类的发现能力 , 在2004年到2005年期间 , 哈勃望远镜执行了一个叫“斯隆透镜”(SLACS)的计划 , 在可见光下发现了8个新的爱因斯坦环(此前已经发现了3个) 。

在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图像中 , 淡蓝色的环形图案漂浮在红白色的斑点上 , 这是两倍远的光源被20亿到40亿光年外的巨大椭圆形星系的引力扭曲形成的引力透镜效应 , 也就是爱因斯坦环 。
因此 , 你看到的詹姆斯·韦伯拍摄的第一张宇宙红外图像中心有个扭曲的环形 , 不是望远镜的镜头问题 , 而是遇到了引力透镜效应 , 形成了一个不太完美的爱因斯坦环 。 为了证明这不是望远镜的问题 , 下面我们还提供了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拍摄到的其他天体的图像(来自欧洲航天局官网) , 其中一些图像十分清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