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 , 李昌钰查看现场后 , 认为死者很有可能是跌倒时头部在狭窄空间里遭受多次撞击 , 之后开始痛苦咳血 , 现场才会血迹四溅 。
然而 , 之后麦克尔被扒出了更多疑点 , 似乎都在指向他是杀妻凶手——他曾经参与竞选当地市长 , 但最终落败 , 原因是他把自己美化成越战归来的带伤英雄 , 结果被人无情戳穿了谎言 , 导致公信力直线下降 。
案发那天 , 警察告知他妻子已经死亡 , 麦克尔忽然情绪激动地当众扑向了妻子的遗体 , 全然不顾身上的血迹 , 看上去对妻子离世十分不舍 。
然而 , 警方后来在麦克尔的电脑里发现了一批同性的不雅照片 , 麦克尔这才坦白自己其实是双性恋 。 更加诡异的是 , 麦克尔疑似杀妻的新闻被报道后 , 控方收获了一条爆炸性的新线索——1985年麦克尔与前妻住在德国的时候 , 他们隔壁丧偶的女邻居丽兹·拉特利夫 , 被人发现死在自家楼梯 , 同样是头部受伤 , 而麦克尔是她生前见过的最后一个人 。
当时法医认定丽兹死于脑溢血 , 麦克尔之后收养了她的两个年幼的女儿 。 然而 , 在丽兹的姐姐看来 , 她的死亡与麦克尔有直接关系 , 于是把这个细节透露给了控方 , 并且通知了两个外甥女玛格丽特和玛莎 。
这些疑点总结下来 , 控方认为麦克尔就是一个擅长说谎的“演员” , 并且私生活混乱 , 多年前就与类似的“楼梯命案”有迷之关系……这些虽然并非直接证据 , 但足以让陪审团信服 , 2003年10月麦克尔谋杀罪名成立 。 然而在2010年8月 , 有个参与了该案调查的血迹分析专家 , 因多次证据造假而被开除 , 这让麦克尔获得了重新申诉和保释的机会 。
从已经播出的剧集来看 , 《阶梯之间》尽力还原了案件的进展细节 , 某种程度上说 , 它甚至比2004年的纪录片更加客观 。 这是因为 , 纪录片里呈现的 , 全部都是皮特森一家应对诉讼的经历 。 观众看到的多是麦克尔对“无罪”的坚持与无力感 , 有子女对他的信任 , 也有其中一个女儿的反目成仇 , 还有妻子娘家亲属对他的激烈指责 , 无形中会更加倾向麦克尔无罪的立场 。
而在《阶梯之间》里 , 导演则试图展现多方视角 , 把这个悬案留给观众来断定是非 。 在剧中 , 麦克尔十分擅长掌控他人心理 。 妻子在他的花言巧语下 , 顶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 帮他策划竞选筹款活动;两个养女敌不过他以退为进的说辞 , 答应接受记者采访 , 向大众展现家庭和谐的景象 。
当时 , 他的家庭经济状况并不理想 , 全家人的开支其实都要靠妻子的收入支撑 , 他甚至想让前妻抵押她的房产 , 帮他缓解财物危机 。 简言之 , 麦克尔并不像是他展示给大家的那样完美 。
但换个角度来看 , 地方检察官在这场诉讼中也没有完全代表正义一方 。 尸检报告出来后 , 法医当时并没有认定死者遭受了钝器攻击 , 在被检方人员施加压力后 , 才对报告内容做出了“适当调整” , 将死者的死因导向了谋杀 。
而在此之前 , 地方检察官其实早就因麦克尔发表的各种揭露黑幕的文章 , 对他颇有微词 , 这或多或少让调查带上了主观色彩 。
除此之外 , 剧中还有导演个人的一些艺术加工 , 着重表现了这个案件对麦克尔极其家人的影响 。 第一集的家庭晚餐戏 , 就展现出这个家庭的特殊性 。
麦克尔的两个儿子托德和克雷顿 , 是他与前妻所生 。
年长的两个女儿玛格丽特和玛莎 , 生母就是死因成谜的德国女邻居 , 她们至今都保留着生父的姓氏“拉特利夫” 。 另一个女儿凯特琳 , 则是妻子凯瑟琳带过来的孩子 , 跟随生父姓“阿特沃特” 。
凯瑟琳死亡后 , 几个孩子面临不同程度的压力和选择 。 大儿子托德是唯一一个目睹死亡现场的子女 , 但是麦克尔不顾及他的精神创伤 , 要求他必须时刻保全家庭的完美形象 , 不能自私地到处买醉 。
两个养女在诉讼期间 , 才慢慢得知麦克尔是双性恋、生母疑似被谋杀的真相 , 虽有过分歧 , 但最终选择站在麦克尔这边 。
而同样与麦克尔无血缘关系的女儿凯特琳 , 则站在了另一边 , 坚信麦克尔杀死了为这个家庭付出全部的妻子 。 一家人晚餐时的场景 , 其实早就预示了这个家庭潜藏的隔阂 , 案件不过是揭开了表层的假象 。
麦克尔·皮特森被当庭释放后 , 依旧留在当地生活 , 只不过换了一间没有楼梯的住宅 , 当年的真相 , 也许只有他一人知晓了 。 尽管这是一个有结论、无真相的悬案 , 但我们依旧能从这部无限还原真相的剧集中 , 看出人性的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