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因文化而兴、因旅游而名 , 是中国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独具魅力的城市 。 全市总面积2.06万平方公里 , 有景点104处 , A级以上19家 , 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老君山、世界记忆遗产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三项桂冠 。
丽江是纳西族、彝族、傈僳族等多元文化的交汇区 , 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 《印象丽江》《丽江千古情》等演艺品牌享誉海内外 。
丽江以优美的自然风光 , 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 , 浓郁多彩的民俗风情以及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 , 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全球最具魅力旅游城市等多项荣誉 。 我们希望丽江能带给人们更多的“舍不得” , 也让“舍不得”的丽江走进更多的人心中 。
一、抓智慧、赋动能、提品质
加强智慧旅游建设 。 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核心 , 聚焦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 , 构建智慧旅游、旅游诚信、新型旅游营销、投诉快速处置、全域旅游发展、新型旅游生态六大体系 , 把游客需求、商家服务与政府监管有效地连接起来 , 让游客获得全新旅游体验 。 全市A级景区全部上线“一机游”平台 , 全面实现线上预约;4A级以上景区实现手绘地图、语音导览、扫码刷脸、智慧厕所、AI识物全覆盖 。
建成193个智慧停车场 , 推出了刷脸消费、机器人导览、体感互动等一系列全新旅游服务新体验 。 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先行先试 。 丽江古城紧抓“智慧小镇”建设机遇 , 立足数字科技与历史古城融合 , 完成5G无人观光车、明厨亮灶和智慧停车等7个项目;玉龙雪山景区基本形成信息化基础、数字化业务、集成化平台、智能化应用格局 , 为全省智慧景区建设积累了经验 , 探索了道路 。
二、抓监管、优服务、树品牌
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 。 强化“1+5+14+X”旅游投诉处置工作机制 , 加大联动执法监管 , 深入推进“30天无理由退货” , 建立完善市场主体门店诚信评价机制 , 持续巩固和拓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成果 。 创新管理服务模式 。 组建由党员、青年学生、旅游从业人员等组成的千人旅游志愿者服务队 , 常态化开展旅游志愿服务 , 结合丽江的海拔和气候特点 , 向游客免费供应姜汤、饮用水、智慧医疗应急设备 。 提升旅游品牌形象 。
制定出台了《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提升“文化丽江”品牌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 围绕打造“红色丽江、多彩丽江、乡愁丽江、艺术丽江、创意丽江” , 着力建设“红色文化弘扬示范基地、民族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历史文化保护示范基地、文学艺术创作示范基地、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 。 创新推广营销方式 , 以“舍不得的丽江”“柔软时光、休闲丽江”等为主题 , 增强丽江旅游辨识度、美誉度 。
【油菜花|丽江:深入推动文旅融合,培育“旅游+”“+旅游”】三、抓融合、出精品、促升级
深入推动文旅融合 。 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 , 打造“天雨流芳·文旅大集”文化和旅游消费品牌项目 。 推进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 , 打造白沙壁画、“遇见木府”等9个文物活化旅游产品 , 推出文博和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 。 打造红谷坡地艺术区、三联书店、丽江古城徐霞客纪念馆、雪山艺术小镇等一批沉浸式文化体验的“文化院落”“城市书房”“剧本沉浸体验空间”等新型文化业态 , 推进产品由观光向体验升级 。
培育“旅游+”“+旅游” 。 建成物与岚·界、地中海度假村、星托邦营地为代表的一批综合体验式旅游目的地;完善丽江茶马古道、玉龙雪山、泸沽湖生态徒步旅游线路;打造拉市、三川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旅游产品;举办格兰芬多自行车节、雪山音乐节、茶马古道徒步赛等节庆赛事活动;发展探秘自然、文化体验、户外拓展等研学旅游产品 , 推动“农业+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
下一步 , 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对丽江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定位要求 , 坚持特色化、智慧化、创新化方向 , 推进文旅行业的繁荣与发展 。
一是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 紧抓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机遇 , 按照“丽江只有一个景区”的理念 , 紧扣“一体两翼、一带两区、四环多点”总体布局 , 推动丽江旅游从古城雪山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
推荐阅读
- 婺源|想去旅游?不知道去哪儿旅游好?婺源可以入选!
- 油菜花|二八里的旅行家们,常常让我们忘记他们的病患家属身份
- 芜湖|皖江明珠,创新之城,期待您的到来
- 草原|温馨港湾,逍遥闲居——馨濠民宿
- 上饶|这个知名度不高的城市,有最好看的油菜花,你知道是哪个吗?
- 油菜花|盛夏祁连油菜花盛开,恒温20℃的天境,你确定不来避个暑?
- 香格里拉|半个足球场大的小岛住着上千人,岛上人不愿搬,外面的人想住进去
- 油菜花|这些游客打卡的热门景点,苏州人只觉得平平无奇,一般不去
- 门源|瓦屋山下的“世外桃源”,登上《国家地理》杂志,如今却少有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