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女博士留下70篇临终日记,10年后丈夫:我没再婚,儿子成学霸( 三 )


人的语言和感悟是两种非常奇妙的东西 , 前人的人生经验、至理名言 , 用明明白白的语言告诉了我们 , 我们明白但却未必能够真正地感同身受 。 而一旦你经历过了 , 思考过了 , 在某些时候就真正感觉到自己悟到了 。
于娟在病床上静养时 , 脑子的另外一片区域却开始活跃起来 , 她开始深入地思考自己的人生 。
她惊讶的发现 , 曾经看似努力、成功的自己竟然是那样幼稚 , 一路走来 , 行色匆匆竟然没有来得及抬头看看自己要去的地方是哪里?也没顾得上停下脚步欣赏一下路边悄悄绽放的野花 。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 , 重要的不是终点 , 而是路边秀丽的风景!这句话犹在耳畔 , 为什么十年前的我却不明白?
“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 , 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于娟在自己的日记里 , 发出了震撼灵魂的一问!活着就是要生活 , 生活不仅仅只有美好的愿望和幸福的憧憬 , 同时也有让人刻骨铭心的残酷一面 。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 那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 , 依旧热爱生活!

彻底沉静下来的于娟 , 渐渐地发现 , 这个世界真的很美好 , 自己的生活真的很幸福 , 她心里充满了对生命的留恋 , 也渐渐地感悟到了人活着 , 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 , 你会发现 , 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 , 给自己太多的压力 , 买房买车的需求 , 这些都是浮云 。 如果有时间 , 好好陪陪孩子 , 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 , 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 , 和相爱的人在一起 , 蜗居也温暖 。 ”
这是于娟写在日记中的一段话 , 是对于生命意义的“朴实”思考 , 同时也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宝贵财富 。 因为有很多人还不知道生命的珍贵 , 还不明白所有的一切 , 只有活着才是王道 。
2011年4月19日 , 33岁的于娟走完了她生命里的最后一天 , 尽管她对生命的恋恋不舍 , 但她走得非常安详 , 留下了3岁多的孩子 , 还有对她一往情深的丈夫!
于娟生前曾经对自己的母亲许下遗愿 , 希望在家乡曲阜的山里种满黄连树 , 把“挪威的森林”搬回老家 , 这是萦绕在她心头多年的梦 。
而她的骨灰就在山上随便找个地方埋了 , 这样她就能时时刻刻看着这些山、这些树 。
于娟去世之后 , 她的母亲苏萍将女儿的遗愿刻在了心里 , 她抱着女儿的骨灰回到了曲阜九仙山 , 让她安息在这一片山林之中 。
从那时起 , 苏萍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舒平 , 自己亲手将一棵棵黄连木 , 种在这片贫瘠的山地上 。 黄连木浑身是宝 , 不仅耐旱并且不和其他作物争养分 , 这是于娟生前考察的项目之一 。
岁月匆匆 , 十年时间 , 转瞬而过 , 曾经光秃秃的山冈 , 如今已是郁郁葱葱 , 舒平承包下了两万多亩的山地 , 种下了十万余株黄连木 , 还开发了数十亩育苗基地 。

在舒平的心里 , 女儿从未远去 , 她就在这片山上 , 每天看着她 , 看着这些树 , 看着挪威的森林一点点在家乡的山里长了起来 。
于娟并没有做太大的事业 , 但是她在生命的弥留之际 , 深刻地思考到了生命的真谛 , 明白了活着的意义 。
实际上这是无比宝贵的财富 , 人们都太忙碌了 , 甚至于已经忘记了自己是谁 , 从哪里来 , 要到哪里去 , 你是谁的父母 , 是谁的孩子 , 是谁的爱人!
更令人感动的是 , 在于娟病逝的10年后 , 已是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的丈夫赵斌元发表了一篇文章:第十年 , 我依然想念于娟 。
他告诉妻子:十年了 , 她爱的光头(赵斌元)一直没有再婚 , 她的儿子土豆已经成了学霸 , 于妈妈在山东真的种出了一片森林……
写到这里 , 笔者不禁潸然泪下……这是人间最真挚的爱情 。
于娟的生命日记后来被一位记者发现 , 被于娟的感悟所深深感动 , 他决定将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整理出来 , 在于娟丈夫赵斌元的协助下编辑成书 , 这本书的名字就叫《此生未完成》 。
于娟并没有想过要出书 , 但她真的想分享自己的真实感悟 , 她曾经在书中写道:“写这些文字 , 哪怕有一个人受益 , 我也会觉得 , 自己还有点价值!”
行色匆匆的我们 , 是否也应该停下脚步 , 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

人们对于这个世界以及自己的认识 , 总是要通过一些深刻的事情 , 才能够得到深刻的理解 。 否则 , 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的浮华 , 错误地认为那些就是一切 , 并且误把那些认作是有真正价值的东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