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农民上山砍柴遇140斤怪东西,好奇捡回家,意外赚了300万( 二 )



辽宁农民上山砍柴遇140斤怪东西,好奇捡回家,意外赚了300万
文章图片

看热闹的村民越来越多,王承德也一时间名声大噪,富豪、商贩和各种有钱有势的人找上门来,向他求购那不可多得的“太岁” 。一些人认为“太岁”对抵抗恶性癌症,抵抗老年疾病有着奇效,不少富豪担心自己天不假年,只为给自己后半辈子买个保障,自然趋之若鹜 。从刚开始,王承德想着一斤要价几千元,但是能不能卖出去,他心里其实也是直犯嘀咕——毕竟光靠种地的话,要获得这样的收入,起码得小半年 。然而各地前来购买的“土豪”们,购买力实在太强,“太岁”的价格最后一路狂飙到几万元一斤 。
待价而沽的王承德尝到了甜头,面对这泼天的富贵,王承德心里清楚——如果不是捡到“太岁”,自己几辈子都可能赚不到如今这么多钱 。“太岁”作为一种生物,在水中还在生长着,王承德心想,只要自己留一块“太岁”,那这不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源泉吗?然而,脱离了地下的厌氧环境,太岁的颜色还是发生了变化,类似于珊瑚的颜色慢慢褪去,只显现出透明的无色 。再加上人们对“太岁”的生长和繁殖规律了解得也不够深入,想要指望“太岁”繁殖是不太现实的 。
辽宁农民上山砍柴遇140斤怪东西,好奇捡回家,意外赚了300万
文章图片

对于被水泡过的“太岁”,许多人不买账了,他们认为“太岁”的颜色变淡后,药用价值也发生了变化,王承德见状只好把褪色的太岁低价卖出 。靠着水土之中有机物作为养分的“太岁”,长期生活在地下潮湿的环境里,被挖出来之后,未浸到水的部分逐渐因为不适应地上环境而慢慢萎缩 。靠养“太岁”来挣钱,确实不切实际 。如果太岁可以人工养殖,那么“太岁”也就丧失了其物以稀为贵的价值 。看看逐渐减少的“太岁”,王承德又不舍又着急 。
“太岁”因为失水,正在慢慢干瘪,其重量就会减少,而且他又不能将其拿水浸泡得太厉害,不然就会褪色 。看着“太岁”价格被炒到已经很高,王承德心里想着要尽快把剩余太岁卖出去 。就这样,王承德心急火燎之下,把剩下的所有太岁都卖给了一位慕名而来的草药商人 。心满意足的王承德数了数自己的存款,靠着这块140多斤的太岁,在2015年,王承德就获得了300多万元,这对于世世代代靠着种地为生的农民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了 。

辽宁农民上山砍柴遇140斤怪东西,好奇捡回家,意外赚了300万
文章图片

一位普通农民,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省吃俭用,年收入不过五六万,拥有巨款的王承德在村里令人眼红,得到这么一大笔钱,王承德选择了做生意 。有着雄厚的资金,王承德选择了自己所熟悉的养殖行业 。王承德先是承包了鱼塘,开始养鱼 。在农家乐盛行的那几年,王承德自己也投资了一家,自己鱼塘产出的鱼供应给农家乐,这样自产自销 。那时候王承德还有一定的热度,所投资的农家乐等于有了流动的广告,各种想来看热闹、一探究竟的游客络绎不绝 。
凭借着“挖到太岁”这个噱头,农家乐在短期就有了丰厚的回报 。对于自己的鱼塘,王承德事事亲力亲为 。有时候一天到晚,王承德都在鱼塘旁边,仔细看顾 。为此他还专门修建了一座棚屋,以便于晚上也能时刻看到鱼塘的情况 。兢兢业业的王承德,事业似乎慢慢走向正途,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养殖业的回报周期长,前期投入大,而且外在风险因素多,这都是养殖业的固有问题 。
辽宁农民上山砍柴遇140斤怪东西,好奇捡回家,意外赚了300万
文章图片

2017年的夏天,猛烈的强台风登陆辽宁,以席卷大地的破军之势给丹东地区带来了狂风暴雨 。大量的降水引发了洪涝灾害,王承德的鱼塘也不能幸免,鱼塘被洪水冲垮,所有的鱼苗就这样不翼而飞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行又遇打头风 。”王承德在的养殖业备受打击,抱怨天不遂人愿,准备东山再起的时候,农家乐的经营又出现了状况 。时间冲淡了王承德的名气,农家乐除了自己名气相对于同行还有一定竞争力外,抛开这一条件几乎是没有半点拿得出手的地方,农家乐没有自己的特色,再也吸引不了普罗大众了 。随着兴起而来,兴败而归看热闹的游客逐渐减少,农家乐也支撑不下去了 。为了及时止损,焦头烂额的王承德迫于无奈,才把农家乐低价转让出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