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盐一斤水相溶,为何很难得到两斤盐水?爱因斯坦:质量即能量( 二 )


综上所述 , 如果不是在地球自然情况下 , 而是在速度非常大的情况下 , 盐和水的总质量不可能是两斤 , 反而会大于两斤 , 速度越大 , 盐与水的总质量就越大 。
因此 , 如果不把盐与水相容的条件说清楚 , 整个盐与水组成的体系很有可能无法遵守两斤的恒定 。
这也是物理的神奇 , 不同条件下 , 事情会超过人们的认知 。
就像量子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奠基人玻尔所说 , 如果一个人听完量子物理不生气 , 那说明没听懂 , 因为物理有的时候就是颠覆人类经验的 。

不可思议的物理世界
盐溶于水是物理变化 , 不会诞生新的物质 ,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 这是宏观物理告诉我们的 。
但是换一个体系 , 这些统统都不成立 , 比如盐水毁灭世界、盐水质量超越地球 。
人类最初对物理的认识来源于生活中的经验总结 , 这其中很有可能出现一定的误差 。
比如人们会认为一个物体只存在一种状态 , 不可能呈现两种状态 , 它是什么就是什么 。

然而量子物理学家告诉人们 , 之所以人们认为一个事物只有一种情况 , 是因为人们的眼睛已经看到了 , 看到了所以就可以确定状态 。
如果将一只猫放入密闭空间 , 里面准备一瓶毒药 , 再放入放射性元素 。
放射性元素有概率发生衰变 , 产生的辐射打碎毒药 , 将猫毒死;也有可能放射性元素相安无事 , 所以猫也没有任何危险 。
在没有打开密闭空间的情况下 , 猫既是活的也是死的 , 就出现了“半死不活”的状态 。

这就是量子物理中著名的薛定谔的猫 , 直到现在 , 人们还在为了这只“生死不明”的猫争论 。
就像量子物理已经诞生了100多年 , 却依然有很多人认为它不是物理问题 , 而是哲学 。
这也折射出了宏观条件对量子物理的局限 , 或许很多量子物理的问题是没办法在宏观环境下解决的 。
或许关于量子物理的争论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得到解决 , 就像禁锢了物理世界2000余年的旧理论 , 被后世的物理学家们一一打破 。

物理的历史
今天的物理研究包括四个研究领域:凝聚态物理 ,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宏观物理 , 经典物理;原子、分子和光学物理 , 介于宏观与量子之间;高能/粒子物理 , 也就是所谓的粒子碰撞、核聚变与裂变等;天体物理 , 也就是天文学 。
这其中 , 宏观物理脱胎于哲学 , 天文物理脱胎于占星术 , 微观物理是近代才兴起的 , 可见物理大厦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建好的 , 它足足跨越了2000多年 , 期间走过很多岔路 。

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 , 物体运动是因为提供了力 , 没有力的物体就不会运动 。
但是牛顿用第一定律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 在牛顿的理论中 , 如果一个物体没有受力 , 它会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 。
比如惯性 , 如果我们在一个没有阻力的情况下 , 撤掉了外力 , 那么物体会沿着之前运动的轨迹做匀速直线运动 。
亚里士多德这么认为 , 是因为真实的情况下是有阻力的 , 所以物体最后都会停下来 。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 这一条理论被奉为圭臬 , 禁锢了当时天文物理的发展 。
伽利略因为支持日心说 , 70多岁的时候还被抓去坐牢 , 最后在软禁中走完了自己生命 。
当然这不是伽利略第一次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 他还认为自由落体与物体的质量没有关系 , 这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质量大的物体下落速度更快相悖 。

和惯性原理一样 , 亚里士多德这么说 , 是因为现实中有空气阻力 , 物体下落的速度与质量、形状有关 。
伽利略所说的自由落体是忽略空气阻力的 , 因此下落速度与质量没有关系 。
如果是2000多年前 , 人们可能会为了验证一斤盐溶于一斤水有多重 , 使用工具称重 , 最后得出它们的总质量是两斤 , 但是盐水没有两斤的结论 。

但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得出 , 盐水的质量可能会无穷大 , 因为那个时候的他们不知道质量与能量还有关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