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文章图片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文章图片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文章图片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文章图片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文章图片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文章图片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文章图片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提起科学家们曾经发现的生物化石 , 不知道大家脑海之中的第一印象会是哪些动物化石?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 , 作为地球曾经的霸主 , 恐龙化石一定是答案之一 。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之中 ,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 越来越多完整的恐龙化石被拼接出来后 , 人类甚至已经能够分析出恐龙时代的生活 , 究竟是什么样的 。

不过除了恐龙化石之外 , 其他生物的化石 , 同样能够为我们人类探索数百万年前的地球生活提供一定的帮助 。 以600万年前的猫头鹰化石为例 , 在刚刚吃饱还没消化完的时候就被定格为化石 , 让科学家们感到十分不可思议 。
那么 , 猫头鹰的特点都有哪些?在600万年前 , 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个时候的猫头鹰和现代的猫头鹰有什么区别?发现这个猫头鹰化石的意义又在哪里?接下来不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 , 还没有消化完食物的猫头鹰 , 到底经历了什么 。

猫头鹰首先是猫头鹰这种生物 , 在我们国家属于二级保护动物 。 除去南极洲之外 , 地球上各个大洲也都有它们的身影 。 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 , 经过影视作品的渲染以后 , 大家都会认为猫头鹰喜欢栖息在树上生活 。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可事实上 , 除去在树上生活的猫头鹰之外 , 还有部分猫头鹰更喜欢草地和岩石 。 这种生物周身羽毛大多为褐色 , 散缀许多斑纹 , 飞行的时候也不会有什么声响 。 如果想要判别究竟是雄性还是雌性 , 方法也很简单 , 只需要观察猫头鹰的体型大小即可:一般雄性猫头鹰的体型都会比雌性要小一些 。

有意思的是 , 尽管因为面盘和耳羽是本目鸟类的头部与猫十分相似 , 因此俗称为猫头鹰 , 但猫头鹰的眼睛却被固定在眼窝里面 , 根本无法转动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猫头鹰就需要不停地转动自己的脑袋才能更好地捕食猎物 。 好在猫头鹰的脖子十分灵活 , 所以也不用为眼睛被限制而担忧 。
很多人可能会比较好奇 , 为何猫头鹰和其他鸟类不同 , 喜欢在夜间生活?其实答案很简单 , 一方面是因为猫头鹰的眼睛内部比其他动物更大的巩膜骨 , 可以让猫头鹰能够在夜间看得更清楚;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猫头鹰的主要食物田鼠 , 喜欢在夜间活动 。

除此以外 , 还有一点很少有人知道 , 在所有鸟类动物之中 , 猫头鹰是唯一不能分辨颜色的鸟类 。 只不过长期在夜间生活 , 对于色彩的需求 , 也的确没有其他鸟类那么高的要求 。

600万年前那么在600万年前 , 究竟发生了什么?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的猫头鹰 , 又是出于什么原因 , 才导致它刚刚吃饱 , 甚至还没有来得及消化的时候 , 就已经被定格为化石 。

关于这件事情 , 还要从600万年前的青藏高原地区开始说起 。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以后推测 , 在那个年代 , 青藏高原地区的物种资源 , 远比现如今要丰富得多 。 也正因如此 , 各种各样的生物也都喜欢在这个地区生活 。
像此次科学家们发现的猫头鹰化石 , 之所以十分珍贵 , 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个化石的还原度非常高 。 尤其是大部分部位和骨头都得到了完整的保留 。 除此以外 , 更大的惊喜就在于 , 在这只猫头鹰的腹部 , 还有许多没有消化完的食物 , 而这些食物也都变成了化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