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史即人类史:浅谈人类为何会发明钞票?


货币史即人类史:浅谈人类为何会发明钞票?


文章图片


货币史即人类史:浅谈人类为何会发明钞票?


文章图片


货币是现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石 , 货币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人类的历史 。 甚至可以说 , 研究货币的演进 , 更能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化与脉动 。 从人类文明最早期的贝壳 , 而后由于冶金技术与採矿技术的进步 , 人类开始尝试鎔铸金属货币(或者贵金属)作为日常交易的媒介 , 诸如铜、铁、金等 , 但凡人类可以轻易开採且存储量大的金属 , 都曾或长或短地活跃在人类文明的舞台上 。
直到将近一千年前 , 由于人类商业活动的开展 , 如西方的大航海与中国北宋之后逐渐形成的商品文化 , 纸币这种轻巧且便于携带的货币形式便主宰了人类的近代史 。 直到现代 , 货币的演变依旧剧烈 , 从现在无处不在的移动支付 , 甚至最近几年异常火爆的区块链(虚拟货币) , 都在明确地显示货币与人类文明的紧密关係 , 了解了货币 , 也就了解了人类文明 。
【货币史即人类史:浅谈人类为何会发明钞票?】
一、第一枚货币以物易物是人类最原始的交易方式 , 它来自于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学概念 , 供需 , 或者换句话说 , 各取所需 。 我们可以想像 , 在古代一个稍有分工雏形的狩猎或者农业社会 , 一个擅长打猎的猎人 , 可以用一头猪 , 换取农家的一袋穀物 , 或者两户农家之间 , 用自己一隻猪换对方的一隻鸭 。 但是可以预料的 , 这其中充满了很多不方便 。 最显而易见的 , 便是找钱这件事 。 在交易双方的认知裡 , 一隻猪应该相当于好几隻鸭 , 而当事人只需要一隻鸭 , 但总不能把猪支解 , 只支付一隻猪腿给对方 。 因此货币这种具有衡量能力的媒介便应运而生 。
在中西方历史上 , 无独有偶地 , 都首先选择了贝壳作为交易媒介 , 但这边要说明 , 是大陆文明才选择贝壳 。 为何呢?这边便揭示了货币的两个重要本质 , 稀有性和可分拆性 。 由于古时交通不便 , 作为大陆文明 , 海边的贝壳便属于一个稀缺资源 , 人们是不可能就近取得贝壳 , 这使得了贝壳作为货币 , 是有一个恆定的量 , 能够稳定地在社会裡流通 , 而不会出现人为的通膨现象(例如有人突然在家中挖出一堆贝壳 , 变成富豪) 。 此外 , 贝壳的大小多样 , 具有可分拆性 , 能够对不同价值的物品进行标价 , 并实现找零的功能 。 由于这些理由 , 贝壳被东西方文明广泛採用 , 在我国着名的红山文化遗址 , 便有大量的贝壳出土 , 在西方的地中海一带 , 也出土了大量贝壳坑和饰品 , 这都代表贝壳在早期社会是个价值象徵 。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及晁错《盐铁论》中均有夏代使用贝币的记载 ,1975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12枚天然海贝和彷製的骨贝与石贝 , 佐证了夏代使用贝币的说法 。

二、金属时代随着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 , 海贝数量出现了相对不足 , 而且由于人类聚落的扩大 , 贝壳的稀缺性也不復存在 。 而随着人类掌握了金属开採及加工的工艺 , 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 , 如铜、铁、金等 。 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利用其不同的稀缺性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 。 中国自春秋战国以降 , 金属货币便大量流通 , 而货币价值通常直接与重量挂勾 , 并逐渐建立了更加複杂而先进的兑换系统 , 使交易活动能在不同的金属货币间切换 。历史上 , 中国主要以铜(或者铁)为民间主要的流通货币 , 而不是电视剧中常见的银两(中国产银不多 , 主要依靠明清的白银流入才逐渐普遍) , 而欧洲各国的主要货币为金币和银币 , 辅币以铜、铜合金製造 , 硬币上通常带有国家元首 , 如国王、皇帝等君主的头像 , 以避免民间伪造 。
但随着社会经济与人口的发展 , 和商品经济的活跃 , 人类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因为金属产量不足 , 或者流通不畅导致的金融危机 。 如15世纪时 , 意大利北部曾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经济危机 。 而中国的明朝晚期也曾因为海外白银流入变少 , 而使得大明帝国上下陷入无钱可用的窘状 。 所幸从16世纪开始 , 西班牙人在南美洲发现波多西大银脉 , 导致大量来自美洲的的白银通过西班牙流入亚洲和欧洲 , 这些多出来的贵金属有如现代印钞机一般 , 挽救了全世界的货币制度 , 不仅为其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起步的条件 , 更帮助彼时的大清帝国踏入了康雍乾的盛世 。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对于货币的依赖是如何之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