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 , 广灵县谷子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 , 3家“大同好粮”旗舰店和京东电商、微商平台实现网上直销 , 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达到700多家 。 除谷子种植加工外 , 食用菌、黄花等产业也逐步成为农特产领域的主导产业 。
在壶泉镇 , 北野食用菌开发公司可以说是当地的知名龙头企业 。 该公司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 即公司统一为农户建菇棚、统一提供菌包 , 农户入园区进行联产承包种菇 , 促进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 取得了良好效益 。 “目前 , 公司吸收农村劳动力130多人 , 来园区务工或承包菇棚的村民平均每人年可收入3.5万元左右 。 ”该公司负责人说 。
靠土地“生金” , 广灵县始终在特优上下足功夫 , 而围绕农特产品 , 广灵的食品加工业已达上百家 。 其中 , 有两家成为上市公司 。
乡村振兴谱新篇
走进壶泉镇聚合村就听见了琅琅的读书声 , 房前屋后的墙上 ,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走向兴旺富裕的道路”“引进富民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等标语十分醒目 。
在箱包和纸品加工车间 , 工人们正忙碌着……“村里近三分之一的妇女都在这儿上班 , 每天早上还能在爱心餐厅吃1元早餐 。 ”村民席板女一边缝制着书包一边告诉记者 , “现在既能挣钱 , 又能照顾家 , 两不误 。 ”据了解 , 2020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20.4万元 , 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7年的3500元增加到2021年的1.2万元 。
聚和村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 , 更体现在村民的思想观念上 。 如今 , 村里讲卫生的好习惯逐步养成 , 移风易俗蔚然成风 , “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已深入人心 。 这也是该县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真实写照 。 而在这其中 , 为着力保障就业创业、增加群众收入 , 该县大力支持“云中声谷”等劳务密集型项目扩规运营 , 合理利用脱贫攻坚期财政投资建设的17家扶贫车间 , 确保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 。
蕉山乡一家普通农家院内 , 几台缝纫机高速转动 , 右腿残疾的张永贵正在缝纫机上忙碌着 。 早在2017年 , 蕉山乡杜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永贵 , 通过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和个人自筹资金购置了20多套服装加工机器 , 在县里的帮助下办起了小型服装加工厂 , 还带动附近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8人就业 , 并如期实现脱贫 。 “我在小张这儿干了7年多啦 , 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 ”正在缝制衣服的刘晓兰说 , “有这么好的政策 , 俺更应该勤劳致富 。 ”
“以前走的是土路 , 住的是土坯房 。 现在整天都有自来水 , 冬天有暖气 , 出门路又平 , 看病也方便 , 村里打工还能挣钱 , 这样的日子啥都不用愁 。 ”周图寺村73岁的张万才对陪同记者采访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志军说 , “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 关键是党的政策好 , 加上有你们领着大伙干 , 我们周图寺村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记者感言】
广灵县这片红色土地 , 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老区振兴发展过程中 , 走绿色发展之路 , 保持了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 难能可贵 。
2021年 ,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2.58亿元 , 同比增长8.3%;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64亿元 , 同比增长14.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16亿元 , 同比增长18.27% , 老区的发展正渐入佳境 。
坚持人民至上 , 增进民生福祉 , 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 该县全年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85%以上 , 特别是在教育和医疗事业发展上 , 深入推进“教育首善之县”建设 , 医改信息化建设走在大同市各县区前列 。 一幅特色产业更兴旺、人民生活更殷实、绿色生态更优美的新画卷正在广灵徐徐展开 。
来源:山西新闻网
发布:中国经贸融媒体中心
责编:明 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