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驶过海南文昌等椰林大道 , 便是位于龙楼镇的文昌航天发射场 。 这是中国首个低纬度滨海发射基地 。
7月24日下午2时许 , 火箭即将升空 。 这座航天小城涌入大量来看火箭的人 。
一位摄影师说 , 每次拍摄 , 都会有台机器被随机烧毁 , “烧机器 , 保素材” , 这种惊奇的体验 , 他没让家人知道 。
还有人追了十六次火箭 , 终于在同行人中追到爱情 。
承担发射任务以来 , 这里的飞天客栈、航天城大酒店纷纷设立 。 但当地床位和观测位“一位难求” 。
一位民宿老板注意到 , 现在来看火箭的年轻人大多是00后 , 他们对火箭充满纯粹的憧憬 。
文昌市龙楼镇 , 民房楼顶绘着航天图案 , 远处是发射基地 。 图/九派新闻记者 徐鸣
【1】每拍一次 , 就会随机烧毁一台机器
想要呈现最好的画面 , 就要离得近 。 最近时 , 林华与火箭只相隔570米 。
这属于极限安全距离 , 他会穿着用防爆服改制而成的防护服 。 他解释 , 因为火箭发射时有热浪 , 加上海南空气湿度高 , 水分会导致光线折射 , 站得远了拍不到箭身 。
暂缓出国留学计划后 , 19岁的林华投入到拍摄火箭 。 7月18日 , 他刚拍完问天实验舱的转运视频 。 火箭升空时 , 他计划布置十几个机位 , 要用到六十多台机器 。
在哔哩哔哩 , 他今年五月拍摄的《天舟四号 , 现役最大货运飞船发射纪实》登上了热门榜第一 , 与多个国内权威媒体联合投稿 。
他的片子都是8k画质 , 弹幕不少人玩笑说 , 这是“泄密级画质” 。 而林华只有一个简单的认知——两三百年后 , 人们看到的历史影像 , 不再是模糊成马赛克的样子 。
为了保证画面质量 , 一个机位他可能会放三台机器 。
有时 , 用来拍摄人脸的超广角镜头会使用自动机位 。 每拍一次 , 就会随机烧毁一台机器 , 素材则用录制机实时传导出来 。
“烧机器 , 保素材” , 这种惊奇的体验 , 他没让家人知道 。
他总是告诉家人 , “我拍摄的这个位置挺不错的 , 我拉了一个一条2公里的网线” 。 其实 , 家里人不懂 , 网线拉不了2公里 。
文昌航天科普中心 , 小孩用儿童手表拍摄火箭后回收的残骸 。 图/九派新闻记者 徐鸣
【2】在网上展示作品 , 在线下交朋友
林华团队的影像记录 , 弥补了部分航天迷无法到场的遗憾 。
有位航天迷叫秦亮 , 10岁时 , 他随父母看了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的发射 。 那时 , 种子便在他心里埋下了——“长大想当宇航员” 。 对儿时的他来说 , 这件事很重要 。 看完火箭发射回家 , 他便搜了很多资料 , 从“东方红”到现代航天一步步发展 , 他感慨 , “老一辈航天人真的很艰苦 。 ”
还有一位航天迷叫小林 , 是初二学生 。 大概在五岁那年 , 他无意中浏览到火箭发射的影像资料 , 之后 , “和爸妈到文昌看火箭”就是他的心愿 。 只是7月这次 , 他仍无法成行 。 九派新闻与他联系时 , 他一直询问着文昌的天气 。 最后 , 他试探着请求 , 拍张图给他 。
一天中 , 贺峰和王铭要从文昌往返海口数十趟 , 接送其他爱好者与设备 。 这些爱好者大多是00后 , 在b站上展示作品 , 在线下交朋友 。
贺峰和王铭分别是副导演与统筹 , 7月12号便在海南文昌集合 。 王铭从天津赶来 , 而贺峰在南京读大一 。
王铭说 , 不少人在这里收获了友情 , 也收获了爱情 。 转运拍完当天 , 他们在淇水湾沙滩上 , 见证了一场表白 。
男生来自武汉理工大学 , 和女生一起追过十几次火箭 , 逐渐产生情愫 。 在沙滩上的那场表白 , 男生在社交媒体上写道:追了十几次火箭 , 终于追到了你 。
明年 , 王铭将出国学习电影专业 , 其他人也将陆续深造 。 以“火箭”为原点的相聚 , 是他们会笃定会赴的约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唐雨桐在一篇论文中写道 , 基于航天爱好者男性居多 , 年龄分布在21岁到33岁 , 所在行业与人生历程大有不同 。 火箭关联着宇宙 , 承载了他们的渴望 。
发射中心附近的酒店 , 小孩正穿着客房里准备的航天服 , 拍照留念 。 图/九派新闻记者 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