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应用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二 )


Qiao等对8位接受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患者进行了2年的随访 , 发现移植2~24h内可出现低热头晕反应 , 但无需治疗 , 2~4d可自行恢复 , 更重要的是2年内这8位患者均未发生肿瘤 。
Banerjee等采用自体干细胞动脉注射治疗5例脑梗死患者 , 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 , 且患者神经功能改善 , 病灶体积缩小 。
Prasad等使用静脉注射骨髓干细胞治疗脑梗死 , 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 目前研究显示 , 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安全性值得肯定 。

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案例现临床观察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
一般资料:研究人员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0例 ,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患病时间均在14~30d且病情稳定;NIHSS评分均在8~24分 。 期间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 每组45例 。 观察组中男27例 , 女18例 , 年龄48~76( 62.2±2.1) 岁 。 对照组中男25例 , 女20例 , 年龄45~74( 60.6±1.7) 岁 。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 期间对于患者原发疾病继续进行常规药物治疗 。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 每隔5天治疗1次 , 持续治疗6次 。 患者于洁净层流治疗室接受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 其中腰穿鞘内注射22例 , 穿刺后需去枕平卧6~8h;静脉滴注23例 , 滴注30ml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 。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 NIHSS) 评分和肢体运动功能( FMA) 评分 。
结果NIHSS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第1、2及3个月NIHSS评分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改善意义( P<0.01)。 见表1 。

FMA评分:2组患者治疗前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治疗后第1、2及3个月FMA评分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改善意义( P<0.01)。 见表2 。

讨论:间充质干细胞存在多向分化潜能 , 临床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不但存在软骨、脂肪和肌原细胞分化潜能 , 同时还存在神经元分化潜能 。 由于医学技术的完善和发展 , 临床中逐渐采用干细胞疗法对神经系统疾病实施治疗 。
结论:脑梗死患者采用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治疗效果良好 , 有助于患者症状表现改善 。
干细胞移植技术为脑梗死治疗提供了新途径【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应用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干细胞移植治疗为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移植的干细胞的能促进神经再生、分泌生长因子调节炎症反应 , 改善微环境 , 进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脑组织重塑 , 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