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动物们都有固定的“发情期”,而人类女性却没有?( 二 )


在发情期间 , 雌性动物会产生两个明显的变化 , 一是对激素分泌、卵细胞分泌等生理性的感知 。 例如:雌性猕猴在进入发情期后 , 性激素分泌急剧升高 , 雌猴会通过一系列的身体姿势暗示雄猴 , 伴有明显的挑逗行为;母牛在发情期间能感受到生理变化 , 情绪躁动不安 , 来回踱步的次数是平时的4倍左右 。

二是身体特征的变化 。 很多动物在发情期间 , 某些器官也会产生“临时性”的变化 。 例如:雌鼠的性器官变得突出外显 , 猕猴的性器官变大 , 颜色也更加鲜艳 。
反观人类女性 , 相应的变化却非常隐晦 。 女性的生理周期始于月经的第一天 , 典型持续时间为28天 , 具体可分为月经期(第1~6天)、排卵期(第7~14天)以及黄体期(第15~28天) 。

在月经期 , 女性伴有2~7天的生理出血 , 这一时期的确容易产生不适 。 但在排卵期和黄体期(长达20多天) , 女性基本感觉不到身体或生理上的变化:没有异常强烈的性欲、情绪不会躁动不安 , 性器官更不会膨胀变大 。 因此 , 女性的排卵期非常神秘 , 其本人很难通过感知确定时间 , 往往需要推算!
人与动物为何会有这种差异?有研究认为 , “发情期”的消失是人类的优势所在 , 这意味着一年365天都可以进行亲密活动 , 有利于提高种群数量 , 占据更多的生存资源 。

在原始社会时期 , 人类群居捕猎 , 跟随猎物迁徙 , 生育的时间通常视食物资源而定 。 随着文明的发展 , 人类用知识武装头脑 , 通过养殖、种植获取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 利用火种将食物熟化 , 改善了体质和生理机能 。 这在《女性发情期消失和人类用火》(安志宏 , 2001)中有详细的阐述 。

其结果就是 , 人类不再受制于自然规律的限制 , 可以自己选择生育的时间 。 久而久之 , 人类就没有了固定的发情期 。

事实上 , 人类除了在“发情期”上独树一帜外 , 男女亲密的动机也比动物更加复杂 。 人类并不将生存和繁衍作为生活的核心 , 性行为可能是为了繁衍后代 , 也可能是为了获得短暂的欢愉和快感 。
人类的发情期并未彻底消失在20世纪70~80年代 , 人们普遍以为女性没有发情期 , 但近年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 即人类的发情期并没有彻底消退 , 只不过隐藏得很深 。
2008年2月5日发表的一篇外文研究《人类发情期》(Human oestus)指出:人类女性并没有失去发情期 , 而是保留了发情期的“微弱线索” 。

例如:200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 , 女性在排卵期内似乎更喜欢打扮自己 。 研究者对30名正在恋爱中的女性随机拍照 , 分别对应生理上的排卵期和黄体期 , 然后由42名评分者对照片进行评价 。 结果发现 , 评分者普遍认为女性在排卵期内的照片更有吸引力 , 此时女性穿着的衣服更加时尚 , 身体也更加性感撩人 。

有意思的是 , 人类的发情期虽然不明显 , 但在生育上却表现出了明显的周期性 。 2014年5月22日 , 研究者发布了1931~2008年间美国婴儿的出生高潮时段 。 统计结果显示:在美国北部各州 , 婴儿大多出生在春季和夏季 , 南部各州则集中在秋季 。
在婴儿潮期间 , 北部的俄勒冈州和缅因州在6月份就出现了出生高峰 , 而南部的佛罗里达州则在11月才出现高峰 , 相差5个月左右 。

类似的现象在北半球都普遍存在 。 在50°N以北的国家 , 婴儿的出生高峰为4~7月;在20~50°N的中纬度国家 , 出生高峰则在5月~11月;在赤道附近(0~20°N)的国家 , 出生的时间最为集中 , 但也最晚 , 表现为9~11月 。

由上图可知 , 人类的生育时间的确有明显的规律性 , 和发情期形成了鲜明对比 , 这也是人类进化的有趣之处 。
总结除人类以外 , 哺乳动物普遍存在明显的发情期 , 成年的雌性在生理、身体方面会产生明显的变化 , 以此吸引雄性 。 而人类女性却不存在这一限制 , 在时间上更加“随意” 。
科学研究表明 , 女性的发情期并没有彻底消失 , 婴儿的出生高峰也揭示了有趣的繁殖周期 。 当然 , 女性的排卵期非常隐蔽 , 并且存在个体差异 , 当事人以外的男性很难察觉 , 这和动物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