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端手机上的“凑数摄像头”,好日子要到头了?( 二 )


不过 , 这也并不意味着只有Nothing在认真“消灭”凑数摄像头 。 事实上 , 纵观整个手机行业就会发现 , 其实绝大多数品牌虽然嘴上没有明说 , 但实际行动却表明 , 他们也在逐渐削弱对于“凑数摄像头”的依赖 。

比如说 , 在某知名品牌的官网中 , 我们通过对比某中端产品线的新老型号就能发现 , 越是新进推出的产品后摄模组的摄像头数量以及“凑数镜头”的数量 , 就越是在减少 。

同理 , 在另一知名品牌的官网中 , 同样是中低端产品线、同样是同一个系列 , 也出现了“新品后置摄像头数量更少 , 凑数摄像头也更少”的现象 。

在一些以“高性价比”著称的品牌中 , 也能发现类似的情况 。 比如Redmi Note11T Pro+对比Redmi Note11 Pro+ , 就不仅取消了一颗“凑数”的后置200万像素摄像头 , 而且从造型上也能看出 , 甚至可能是在有意地“淡化”多摄元素 。

如果说前代产品是将后置四摄做成了类似五摄的外观 , 那么这一代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 将三摄做得好像双摄一般 。

下一代三星的中端产品线 , 将会全部取消虚化副摄
甚至有消息显示 , 即便是像三星这样“财大气粗”的品牌 , 似乎也打算削减旗下中端产品里“凑数摄像头”的设计 。 据相关爆料显示 , 在下一代的Galaxy A系列机型中 , 全系都将取消“深度感应副摄” , 从而将后摄从现有的“四摄”改为包括主摄+超广角+独立微距的“三摄”设计 。
技术、市场与成本三重因素 , 让中端机的“多摄”退潮
不难发现 , 中端、中低端机型上“凑数多摄”的消亡 , 其实已经成为了一个正在进行时的行业趋势 。 那么问题就来了 , 这种现象背后 , 到底又是怎样的因素在推动呢?

首先要承认的是 , 技术的进步无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 。 看过我们三易生活此前一些老机型“评测”内容的朋友可能还记得 。 智能手机“深度感应副摄”的兴起 , 最初确实是为了解决当时主摄CMOS尺寸太小 , 拍不出浅景深效果的这一技术难题 。
但是自2019年以来 , 随着智能手机大底、高像素主摄CMOS的迅速普及 , “手机主摄拍不出浅景深”这个问题其实早就已经在硬件层面得以解决 。 事实上 , 对于如今的智能手机来说 , 仅靠主摄本身的大底、大光圈 , 根本就不需要任何“副摄”的辅助 , 就已经能够实现非常自然的虚化效果 。

大底+算法的进步 , 让现代手机不再依赖于“凑数镜头”也能拍出虚化效果
与此同时 , 主流机型上的“人像模式”算法也早已足够成熟 , 哪怕没有深感相机的帮助 , 也能准确地实现人像与背景的分离 。 而这也正是为什么在绝大多数机型上 , “虚化副摄”或者说“深感副摄”都是最早被淘汰的“凑数镜头” 。
当然 , 同理的还有“独立微距镜头”的衰落 。 这种副摄设计最初出现的契机 , 是因为早期的大底高像素主摄CMOS普遍在对焦性能上(相比之前的全像素双核小底主摄)出现了严重的退步 , 因此为了补足成像能力 , 厂商们才不得不用“副摄”来解决这个问题 。

2020年的OPPO Find X2 Pro , 就已经解决了“大底高像素主摄拍不了微距”的问题
但是一方面现在的许多新款主摄CMOS(比如IMX689、IMX766、GN1、GN2、GN5、IMX707、IMX787、IMX989)都已重新增强了对焦和微距能力 , 不再需要靠“微距副摄”来负责近距离成像 。

JN1作为主摄很一般 , 但作为超广角/虚化副摄表现却相当出色
另一方面 , 即便是对于没有采用这类顶级主摄方案的机型来说 , 它们还有JN1这个低成本、小体积、画质也不差的“两用方案”可供选择 。 虽然JN1的成像质量在当前所有的5000万像素方案中毫无疑问是最差的 , 但如果只将其作为超广角/微距副摄来使用 , 显然还是能够“吊打”各种200万、500万像素的“独立微距相机” , 提供好得多的体验 。
其次从用户观感的角度来说 , 最初中端机型从“单摄”进步到“双摄” , 再到“三摄”、“四摄”的时候 , 大家多少还是会对其感到兴奋 , 并且认为这是一种技术进步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 当越来越多消费者发现那一个、两个 , 甚至三个“凑数摄像头”其实并不能带来很好的拍照效果时 , 对于中端、中低端机型来说 , 表面上看起来数量很多的“多摄设计” , 实际上就很可能起到反作用 。

几年前恨不得把补光灯也做成摄像头造型的中端机 , 如今都在降低“凑数镜头”的存在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