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养心殿为何常年阴冷潮湿?直到专家挖开地板,才发现其中秘密( 三 )



其实 , 在这2年零8个月的时间里 , 故宫对开展修缮的人员进行了八大技艺、上百项传统工艺的系统培训 , 直到2018年9月全部人员通过考核后才开启了养心殿的修缮工作 。
2018年9月3日 , 以“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为理念 ,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宣布养心殿修缮工程正式启动 , 并将其作为故宫“百年大修”的收官之作 。
也正是在这次修缮工程中 , 专家们发现了困惑多年的“养心殿阴冷”之谜 。

在修缮养心殿地板时 , 专家们将原有地板小心翼翼地一一掀开 , 检查各块地板的受损情况 。
然而 , 当他们将地板掀开后 , 映入眼帘的不是想象中的泥沙 , 反而是一排排由砖瓦砌成的管道 。
当看到这些管道时 , 专家们立刻便明白了养心殿为何常年都阴冷潮湿了 , 并不由得佩服古人的智慧与技艺 。
原来 , 因为北京地处我国北部 , 气候干燥且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 而古代又没有如现代这般发达的取暖、降温措施 , 所以工匠们想到了一件奇特的方式 , 用来解决皇帝的取暖、降温事宜 。
他们在整个养心殿的地下 , 都铺设了这种管道 。 经过修缮专家的考核与分析 , 觉得这些管道应该分为两种 , 一种是地下水管道 , 一种是地坑烟管道 。

顾名思义 , 地下水管道 , 主要是用来夏季的降温 。 因为地下水清凉无比 , 通过那些管道注满整个养心殿 , 这样便可以起到吸热降温的作用 。
而地坑烟管道 , 就是在冬季的时候 , 通过燃烧木材 , 使热气流入预设好的管道内为整个养心殿提供保暖 , 与北方农村的土炕有异曲同工之妙 。
这是一项大工程 , 因为无论是地下水还是燃烧木材所产生的热烟 , 都不是可以永久供能的 。
甚至可能存在的功效很短 , 毕竟经过数次的修缮与扩建 , 清朝时的养心殿早已不是嘉靖时期只为炼丹而建的规模可比 。

所以 , 这项工作应该是有着皇宫内专门的人来负责此事 。 而随着绵延了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倒塌 , 那座曾经戒备森严的紫禁城 , 已经成为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文化瑰宝 。
可随着曾经皇权的倒塌 , 那曾经为皇帝享受而日夜操劳的工人也早已人去楼空 。
但他们却忘了 , 在他们离去前 , 养心殿内注入的降温地下水还留存于管道中 。
直到百年以后 , 引起了无数人精怪离奇的猜测后 , 才最终由修缮专家找到了这背后的缘由 。

养心殿背后的秘密这次养心殿的全面修缮 , 专家们可不是只针对地砖 , 养心殿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进行了全面修缮 。
其中 , 最令人诚服的还是房顶的修缮 。 作为这项“百年大修”的收官之作 , 第一项屋顶瓦片的修缮就非常耗费时间与精力 。
工作人员将屋顶的琉璃瓦片一片片地揭开 , 并为其逐一赋予编号 , 以便日后的修缮工作更好展开 。
据统计 , 整个养心殿的屋顶琉璃瓦 , 总数高达71万多片 。
在这71万多片的琉璃瓦中 , 有距今几百年的雍正、乾隆等年间的 , 还有进入新世纪后现代琉璃厂所铸造的瓦片 , 总共共有110多种不同款式 。

而成为这些专业人员在高强度与专注力的修缮工作之余的笑谈 , 莫过于养心殿修建时 , 那些古代匠人们所采用的“小技巧” 。
在修缮养心殿后殿的卧室时 , 工作人员发现后殿顶棚的卷棚式硬山顶结构 , 与当时所采用的木质结构有着很大差别 。
说白了就是为了省时省力 , 那些匠人们将修建的方法大大简化 , 只是做了一个看上去一样的外形 。
不得不说 , 这可不仅仅是艺高人胆大了 , 要知道在古代这种“欺君”的做法可是要株连家族的 。

养心殿修缮过程中的细致与专业 , 以及所遇到的趣事 , 都是本世纪故宫“百年大修”的冰山一角 。
600百年的沧桑巨变 , 没能让这座恢弘的建筑改变摸样 , 未来的600年也将同样如此 。
希望下一个600年、下下个600年 , 故宫仍能以完整的姿态 , 将一代代中华民族的故事传承下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