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野生食肉动物不害怕寄生虫,然而真相出乎我们的意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我们知道 , 人类区别于野生动物的根本标志 , 就是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 而人类从南方古猿逐渐进化成人类的漫长进程中 , 学会使用和保存火种 , 推动了人类祖先食物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 , 主要表现为以草食性为主演化为草食、肉食并重、从吃生肉演变化吃熟肉 , 而进食方式的改变 , 也很大程度上杀灭了生肉中含有的寄生虫 , 推动人类身体素质和自然寿命的有效提升 。
而正因为饮食结构的改变 , 人体消化系统中肠道的长度逐渐变短、胃液酸性逐渐降低 , 对于生肉的消化和病原体、寄生虫的抵抗力也在下降 , 所以现代人一旦吃生肉 , 就极易引发腹泻、消化不良、呕吐以及寄生虫感染等一系列问题 。
那么在自然界中 , 其它野生的肉食性动物 , 根本不具备像人类这样使用火和用火烧煮食物的能力 , 对于肉食 , 吃下肚都是生的 , 那么为何感觉它们不害怕寄生虫呢?
当然这只是我们的感觉 , 野生动物即使感染了寄生虫 , 我们也很难看到 , 当然更看不到它们被寄生虫所感染的痛苦 。 无论人类 , 还是野生肉食性动物 , 没有一种动物是不害怕寄生虫的 , 只是在长期的适应环境过程中 , 通过行为模式和身体相应器官的调节 , 来最大程度地减少寄生虫对身体的影响 。 而这种规避成功率不可能达到百分百 。 因吃生肉引发寄生虫病、甚至长期被过多寄生虫所折磨而死亡的个体 , 也大有存在 。 即使我们在野外或者视频中看到食肉动物的尸体 , 我们也辨别不出来它们的死亡原因 。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 , 不同生物之间 , 为了延续各自种群的发展 , 有时会形成相互生存在一起的情况 , 即共生关系 。 根据共生过程中两者利益满足条件的差异 , 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 第一种是共栖关系 , 两者共同生活中 , 一种受益 , 另一种生物不受益也不受损 。 第二种是互利关系 , 在共生过程中 , 两种生物都会受益 。 第三种是寄生关系 , 营寄生的生物受益 , 宿主受损 。
绝大部分的寄生虫和它们的宿主 , 都属于这种寄生关系 。 寄生虫在寄生阶段 , 至少有一个时期 , 会从宿主的体内或者体表 , 攫取一定的营养物质来供自身使用 , 而受侵害的部位、寄生周期时间长短、攫取营养物质多少等的不同 , 都会影响着对宿主身体健康的危害程度 。
拿狮子、老虎这样的大型食肉动物来说 , 它们的捕食对象中 , 肌肉组织、肠道、血液等里面不可避免存在着寄生虫 , 肉被吃掉以后 , 寄生虫就被转移到食肉动物体内 , 有一部分寄生虫在环境变化后会死亡 , 但仍然有部分寄生虫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耐受力 , 从而在食肉动物的体内相应部位存活下来 , 并且不断繁衍壮大 。 通过有关研究表明 , 食肉动物体内吸虫、线虫、绦虫、原虫类的寄生虫比较普遍 。
野生食肉动物就是以肉为食物来源的 , 不吃就活不下去 , 而它们也无法分辨哪些肉里有寄生虫 , 在长期的进化中 , 这些食肉动物为了保护自己 , 逐渐形成了一些和食草动物截然不同的生理特征 。
比如胃液强烈的酸性 , 可以直接杀灭很多寄生虫和虫卵 , 至少可以抑制寄生虫活动和繁殖;消化道长度变短 , 肠内纤毛发达 , 可以缩短食物在体内的存留时间 , 提高对营养物质吸收效率;嗅觉比较发达 , 对腐败严重的肉食避而远之 , 减少寄生虫感染概率 , 即使是秃鹫、鬣狗这样的食腐动物 , 对于腐肉也不是来者不拒 , 其它野生食肉动物不到万不得已饿得不行 , 根本不会吃腐肉 。
另外 , 野生肉食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 , 也形成了越来越强大的免疫力 , 这是阻止被寄生虫感染引发疾病的一道重要“关卡” 。 在吃生肉方面 , 野生食肉动物要比人类在抵抗寄生虫方面 , 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 它们的身体越来越向适应生肉、耐受力提高的方向演化 , 因此提高了吃生肉而少生病的概率和能力 。
推荐阅读
- 香港的空调为什么到处开那么冷?很多人都想错了,其实真相是这样的!
- 猝不及防,女子100栏世界纪录被打破,很多人抱住了脑袋
- 拉姆案罪犯被执行死刑,罪犯母亲首发声:接受判决结果,认为儿子“用情过深一心寻死”
- 在野生动物世界里,寻找一份宁静
- 人类扔在月球上的96袋纸尿裤,过了半世纪,成野生“实验室”
- 外星文明存在4大可能性,马斯克认为第四种最有可能!为什么?
- 野生菌别乱吃,不只会出现“小飞人”,昆明一女子吃后现诡异景象
- 这种很多人小时候喜欢拿来拆腿玩的蜘蛛,在偷偷帮人类抵抗毒蜘蛛
- 婆婆认为儿媳好欺负,两万改口费改二十,儿媳婚礼全程只叫她阿姨
- 宇宙的最终结局是什么?科学家认为宇宙可能已经重生无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