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的人才布局 , 从中国科大起步 , 分别辐射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马普量子光学所、瑞士日内瓦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着人才的分众深耕 。
潘建伟有着明确的科研图标:通过量子通信研究 , 从初步实现局域的量子通信网络 , 到实现多横多纵的全球范围网络 , 保证信息传输的绝对安全;通过量子计算研究 , 实现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有效挖掘;通过量子精密测量研究 , 实现新一代定位导航……
从组建团队至今 , 他们取得了一系列让人惊艳的研究成果 , 数次创造世界第一:首次实现五光子纠缠和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首次实现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首次实验实现了八光子薛定谔猫态……
英国著名的科学新闻杂志《新科学家》以封面标题的形式这样评价潘建伟中科大团队:“中国科大——因而也是整个中国——已经牢牢地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 ”
构建中国的量子通信体系
“科学研究不仅要仰望星空 , 也要脚踏实地 。 ”潘建伟感慨 , “我们不仅要关注原始创新 , 也要鼓励成果转化 , 为国计民生多做些工作 , 让普通老百姓享受科技带来的利益 。 我们的团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 ”
早在2008年秋 , 潘建伟团队就在合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光量子电话网 , 实现了“一次一密”加密方式的实时网络通话 , 真正做到“电话互联互通、语音实时加密、安全牢不可破”的量子保密电话网络系统 。
2012年和2014年 , 潘建伟团队分别建成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量子通信网络“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络”和“济南量子通信试验网” , 标志着大容量的城域量子通信网络技术已经成熟 。
2014年1月 , 依托于中国科大研究力量 , 中科院成立了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 , 同时通过整合院内相关研究所和南京大学、国防科大等高校的优质资源 , 在教育部支持下成立了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 , 潘建伟分别出任中心主任 。
他说:“我们希望能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 , 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贡献 。 ”
目前 , 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 , 千公里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工程“京沪干线”项目也正在稳步建设 , 将于2016年底前后建成连接北京和上海的高可信、可扩展、军民融合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 , 推动量子通信技术在国防、政务、金融等领域的应用 。 与此同时 , 潘建伟团队正在牵头实施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 将于2016年发射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 旨在实现高速星地量子通信并连接地面的城域量子通信网络 , 初步构建我国的广域量子通信体系 。
日前 , 潘建伟团队应邀在国际物理学权威综述期刊《现代物理评论》上发表长篇综述论文《基于“墨子号”卫星的空间量子实验》 。
据了解 , 由于在远距离量子通信特别是“墨子号”量子卫星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 , 潘建伟等受邀为《现代物理评论》撰写的这篇46页的综述论文 , 全面介绍了国际空间量子科学研究近20年来取得的成就 , 重点阐述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从前期关键技术攻关 , 包括卫星系统、科学应用系统等六大系统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建设和研制 , 到卫星在轨运行后所取得的系统性科研成果 , 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科学家要做原始创新 , 为国服务 。 ”潘建伟这样说 。
撰文|穆凡
编辑|波仔
推荐阅读
- 从地下到太空,“去英文化”迎来新浪潮!外媒极度不满
- 人类月球日回顾中国探月之旅的那些“首次”
- 中国天眼再次立功!国外学者慌了,终于明白霍金为何抵制它了 !
- 听!木卫一正传来奇怪的无线电波!会是什么呢?
- 中美俄地球卫星数量对比,美2944颗,俄169颗,中国数量世界第二
- 未来人类面对的最大威胁,一旦被错用,将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 北极为何没有企鹅?80多年前放养在北极的69只企鹅,是何结局?
- 问天:“宇宙级”浪漫
- 对14000年前人类化石的新研究表明,美洲原住民可能起源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