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灭蜀汉之役|司马氏主导的灭蜀、灭吴之役,为何总是演变为“二士争功”的悲剧( 二 )


但是,因其并不是司马氏集团的核心成员,当身为大族名士的钟会、卫瓘(卫瓘出身河东卫氏)等异口同声表示邓艾要反时,司马昭便毫不犹豫将之锁拿 。值得注意的是,钟会、卫瓘在灭蜀时并不与邓艾在一起,他们对邓艾的所作所为并不了解,而在邓艾身边、熟知邓艾行事的师纂却睁眼说瞎话,跟钟、卫二人众口一词,可见邓艾在司马昭时代已经被大族名士们边缘化到了何等可怜的境地 。
曹魏灭蜀汉之役|司马氏主导的灭蜀、灭吴之役,为何总是演变为“二士争功”的悲剧
文章图片

上图_ 《三国演义》中的卫瓘
事实上,司马昭也深知邓艾一案是冤案,邓艾甫一被杀,他便派亲信唐彬巡视陇右,以防邓艾旧部借机滋事 。但即便如此,他不仅无意于为其平反,更是在钟会因兵变被杀后,对邓艾的处置比对钟会还要严酷 。钟会仅是处死其子钟毅一人,钟氏家族其余成员凭借与司马氏密切的关系不仅得免,为官者仍留职不撤 。可怜的邓艾在被卫瓘冤杀后,不仅诸子悉诛,其妻及孙流放西域 。
在这场冲突中,不管愿不愿意,司马昭只能选择袒护与自己关系亲近的大族名士,因为这些人是他用以巩固地位、代魏自立的资本 。为了维系司马氏集团的稳定,即便是对于有大功于己的邓艾,他也只能“拉偏架” 。
曹魏灭蜀汉之役|司马氏主导的灭蜀、灭吴之役,为何总是演变为“二士争功”的悲剧
文章图片

上图_ 孙皓
王濬VS王浑:“二士争功”的翻版
多年之后,因灭吴而引发的王浑与王濬间的争斗,几乎就是钟会与邓艾“二士争功”的翻版 。从益州出兵的王濬没有按照晋军的总体谋划接受王浑节度,而是利用自己顺流而下的优势直趋建业、迫降孙皓,拿下了灭吴的头功,从而引发了王浑的极大不满 。王浑出自魏晋时代的名门——太原王氏,其父王昶与司马氏关系亲密 。而王濬一家虽非布衣寒士,却和司马氏等曹魏大族毫无渊源 。在王浑诬告王濬悖逆妄为时,朝堂之上几乎众口一词,建议押解王濬回京受审 。好在晋武帝司马炎非昏庸之主,只是下诏告诫王濬要听从指挥,不要辜负朕意云云 。
然而,司马炎有意“息事宁人”,却并不能使王濬摆脱朝臣的不断参劾 。而王濬也深知自己的处境,故而时刻小心,与人交往必备有警卫,以免成为“邓艾第二” 。值得注意的是,东晋初立时曾大封开国名将之后以笼络人心,而王濬后代却没有受封记载,这其中怕与司马昭严惩邓艾之后不无相似之处 。
曹魏灭蜀汉之役|司马氏主导的灭蜀、灭吴之役,为何总是演变为“二士争功”的悲剧
文章图片

上图_ 东晋时期形势图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不难得知,司马氏主导的灭蜀、灭吴之战,在功成之后总是发生“二士争功”的悲剧,表面上看是功臣之间的利益之争,但实际上却反映了占据司马氏集团核心地位的世家大族子弟与出身微末的功臣之间的矛盾冲突 。大族子弟通过相互抱团,对与自己质不同类的阶层实行“党同伐异”,从而保证家族势力长盛不衰 。
这种壅塞统治阶级内部人才上升渠道的做法,不仅使得西晋政治丧失了应有的活力,酿成了一系列“同室操戈”的悲剧,更为后来武帝身后的种种灾难性冲突埋下了祸根
作者:林森
参考资料:
[1]《三国志·魏书·钟会传》《三国志·魏书·邓艾传》《晋书·文帝纪》《晋书·武帝纪》《晋书·王濬传》《世说新语·言语二》
[2]仇鹿鸣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曹魏灭蜀汉之役|司马氏主导的灭蜀、灭吴之役,为何总是演变为“二士争功”的悲剧】[3]谢文学 《颍川长社钟氏家族研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