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花雀——因野味而灭绝的罪恶


禾花雀——因野味而灭绝的罪恶


文章图片


禾花雀——因野味而灭绝的罪恶


文章图片

【禾花雀——因野味而灭绝的罪恶】
禾花雀——因野味而灭绝的罪恶


文章图片


禾花雀——因野味而灭绝的罪恶


文章图片



禾花雀
禾花雀 , 估计老一辈的人都很熟悉吧不过那曾经漫山遍野犹如麻雀般的禾花雀已经濒危 , 1980年至今 , 禾花雀的数量下降了90% , 北方栖息地宽度缩减了5000千米——东欧、俄罗斯欧洲部分、中到西西伯利亚大部都已经不见踪影 。禾花雀 , 更正式的中文名叫黄胸鹀 , 学名Emberiza aureola, 英文Yellow-breasted Bunting 。

2013年11月1日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名册把它从VU上调到了EN(濒危) ,
这个等级和大熊猫的保护等级一样 , 其实它的数量比大熊猫还是多好多但是问题是这个数量掉得实在太快了 。


餐桌上的亡灵
禾花雀其实是一种分布特别特别广泛的鸟 。 遗憾的是 , 吃货的分布更加广泛 。
而且这是一种候鸟 , 冬天绝大多数会固定飞到南亚东南亚的这块栖息地越冬 。
而这里的吃货又特别的密集 。
由于南方食用禾花雀的流行 , 捕鸟人在浙江、湖南、湖北等地 , 甚至更北的地区就开始截流迁徙的禾花雀 , 贩卖到广州 。

浙江苍南县 , 环保组织的志愿者正在解救被困在捕鸟网上的禾花雀

万恶的捕鸟网 , 拍摄于武夷山

2000年8月 , 中国国家林业局就将禾花雀列为三有物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不久以后 , 广东省将之列为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禾花雀也是国际候鸟保护合约中的保护鸟类之一 。
虽然国家大力保护但是 , 饭店里一只禾花雀随随便便就能卖上几十数百块钱……
除了盗猎 , 农田损失导致的越冬栖息地损失也是大问题 。 但是很多没有被打扰过的栖息地里种群也出现了快速的降低 , IUCN归结为半途拦截迁徙捕杀所致 。 (俄罗斯不会捕杀这种鸟的
IUCN网站上列出了如下记录:从1992年起 , 佛山市三水区仅每年禾花雀美食节就捕杀数千只 。(Gao Yuren 1996)1997年该行为被禁 , 但是禾花雀黑市依然存在 , 佛山一个黑市一天之内就卖出了约1万只 。

当街售卖禾花雀

由于南方资源枯竭 , 捕鸟人向北迁移 , 甚至很多北方人还跟风捕捉
十几年前 , 生活在广东村县的不少人 , 还见过数万只禾花雀迁徙的景象 , 但现在成群的禾花雀已经寥寥 。
种种禁令之下 , 禾花雀的批发价却从最初的六七元涨到了30元一只 , 而在食肆 , 价格还要翻倍 。
不少人开始专事贩卖这种珍贵的小鸟 。
人们吃禾花雀 , 一吃就是十几只 , 一桌下来 , 吃百十只已经是常态 , 餐费轻松过万
一位出席过禾花雀宴席的广东官员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 在高档酒楼 , 加工好的禾花雀一只售价在60至80元左右 , 配上高档洋酒 , 一桌人吃上百只毫不费事 。


禾花雀的菜品虽然IUCN定了濒危 , 但是IUCN红名册是没有法律效力的 。 而不管是三有名录还是省级保护 , 级别都实在太低了 。 比较直接的思路当然是改变保护级别、加大执法力度、还有宣传 。 如果能上调到国家二级 , 那应该能至少遏止一部分捕杀 。 养殖也是个好办法 , 但是很难养 , 而且养起来了恐怕某些刁钻的人也不认 。 依旧会去寻求“健康”的“野味”至今百度上搜索禾花雀依旧有禾花雀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食用方法等信息 。
但是禾花雀背后真正反映出来的 , 其实是传统生活方式和现代经济体系的不兼容 。 三禾宴(禾虫 , 禾花鲤 , 禾花雀)传统本身其实谈不上有什么错 , 这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看做农田的伴生物种 , 属于比较“正常”、甚至近乎“可持续”的野味 , 比起深山老林里弄出来的那些“野味”已经好过太多 。 但是这种正常是在旧的经济体系下 , 农民兼职捕雀打牙祭那种方式 。 现在我们有了市场经济、专业分工和长途运输 。 本来禾花雀从捕捉到烹饪到食用这是一套完整的民俗 , 现在民俗只剩下“吃”这一环 , 其余的都变成了商业行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