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城市副中心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年底前免费开放

通州|城市副中心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年底前免费开放

【通州|城市副中心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年底前免费开放】
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景区经过整改提升后崭新亮相
将大运河沿岸的4座公园通过水路、陆路连为一体 , 既可乘船游览 , 又能漫步骑行 , 既有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 , 也有运河湿地等自然野趣 , 是集休闲、度假、体验、购物等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
记者从通州区了解到 , 备受关注的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将于年底前面向游客免费开放 , 正式获批后将成为城市副中心首个5A级景区 。
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完成修缮
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连通了四大区域 , 自北向南分别为西海子公园葫芦湖景点片区、燃灯塔和周边古建筑群、运河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 。 其中 , 西海子公园、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为景区北区 , 也是文物古建和历史文化的集中承载地 。
燃灯塔是通州的标志性建筑 , 也是国保文物 , 周边其他古建筑群和景点内可移动文物分别为市保和区保文物 , 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参观游览价值 。 自2019年以来 , 通州区实施了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景区整改提升工程 , 对景区文物进行了修缮 , 对景区环境、公共服务设施、智慧管理进行了提升 。 目前 , 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已基本完成从文物景观向旅游景点的转化 , 具备了向游客开放的条件 。
进入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景区 , 修葺一新的文庙泮桥首先映入眼帘 , 汉白玉栏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 景区讲解员介绍 , 本次修缮变化最大的是泮桥 , 因为是文物 , 过去桥上罩着玻璃罩 , 游客只能透着玻璃观察泮桥的基座 。 这次修缮特意在基座上恢复了泮桥 , 对泮池进行了重修 , 恢复蓄水功能 , 实现桥上通行 。 继续前行来到尊经阁前的亭子边 , 工人师傅正在制作多层廊架 , 用来摆放曾经从运河河底打捞上来的皇家官木 。
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 此次修缮按照历史制式 , 恢复了文庙历史格局 , 全面修补了景区文物建筑的墙体、台阶、瓦片和门窗等 , 对油漆彩画进行了除尘翻新 , 归整佑胜教寺院门 , 并重砌了紫清宫院墙 。 置身其中 , 距今1400年的燃灯塔就在眼前 , 更远处上田八木等运河商务区的现代化写字楼尽收眼底 , 古今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 , 令人震撼 。
从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景区出来进入葫芦湖景点 , 沿着步道前行穿过大光楼门前的广场 , 就来到了景区中区的运河公园 , 通过步道可以进一步连接到南区的大运河森林公园 。 这条陆上大环线长达25公里 , 断点部分将被打通 , 其中潞阳桥下的船舶修理厂将设置开合桥 , 最南段的甘棠闸则是借用市政道路武兴路并拓宽增设步道 , 从而将环形步道串联起来 。
提升改造5处停靠码头
景区内4座公园不仅陆路连通 , 水路通过北运河也全部连通 , 河道段全长12.1公里 , 水域面积2.56平方公里 , 沿途穿过北关闸桥、千荷泻露桥等10座桥梁 , 形成景区的水上大环线 。 本次景区水路改造主要对码头环境进行提升 , 在大光楼区域增设了一处临时停靠点 , 并对1号码头、2号码头、漕运码头、柳荫码头进行了景观绿化提升 。
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分院相关负责人李鹏英介绍 , 大光楼片区提升改造了滨河北路人行桥 , 并对楼体立面破损处进行修缮 , 改善楼体的夜景亮化 。 二层广场平台地面进行了翻修 , 植入水工文化主题地雕地刻 , 同步提升周边植被绿化 , 补充特色文化座椅、景观小品等设施 , 满足游客游览的多元需求 。
1号码头拆除了现状集装箱 , 打开封闭空间 , 与东侧东方雕塑及入口大门形成轴线对景关系;绿化上沿步道增加特色生态花境景观 , 并在树池箅子、座椅等小品设计上植入运河文化元素 。 2号码头则通过提取大运河特有的桅杆顺风旗元素打造滨水驿站 , 采用新中式建筑形式 , 打造虚实结合的空间感 , 融合售卖、文创、服务等多元功能 , 提升滨水码头空间活力 。
漕运码头和柳荫码头分列穿行大运河森林公园的运河两侧 , 其中漕运码头将恢复昔日的繁华盛景 , 翻新仿古建筑立面漆柱及彩绘 , 引入新业态活化商业街区 。 商店前的空间放置了官斗形象座椅和文化景石 , 增设滨水观景文化座椅 , 加设树池文化箅子 , 设置漕运文化主题地雕等 , 照明灯具采用大运河旗杆形象 , 打造漕运码头夜景氛围 。 柳荫码头以古韵新景、生态休闲为定位 , 对现状船型树池进行提升改造 , 展现千帆竞泊的景象 , 提取桅杆元素打造景观柱 , 复现通州八景之一的“柳荫龙舟” , 并结合现代元素塑造生态水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