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男子带着6岁儿子川藏线骑行2000多公里:孩子看到了父亲的执着( 二 )


让朱红印象最深刻的是雅安到新沟再到二郎山隧道那段路 , 一路淋雨外加路面凹凸不平 , 朱红已然精疲力竭 , 再加上一路不断上坡和下坡 , 几乎有一半的路只能靠推 , 那时朱红的双腿如同灌铅一般沉重 。 朱红说 , 儿子会高声歌唱最近爆火的歌曲《孤勇者》为他加油 , “战吗?战啊!这褴褛的披风”“爸爸你要使出洪荒之力”“爸爸你休息一会儿吧”在朱红的耳边此起彼伏 , 小宇每每看见过路的自驾游客来打招呼 , 总会和他们说:“我爸爸拉着我很累的 。 ”这时因奋力推车而面容痛苦的朱红会不由自主地扬起嘴角 。

遇到上坡时需要推车
高反和高烧侵袭父子二人
途中收获很多温暖
除了应对险峻的路况 , 朱红和小宇还面临身体和精神上的考验 。 在一行人到达海拔4014米的理塘后 , 朱红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 小宇产生了高原反应 , “当时他饭也吃不进去一直呕吐 , 精神萎靡 。 ”看到儿子难受的样子 , 朱红心力交瘁 , 支撑不住发起了高烧 。 但有着高原生存经验的朱红深知高海拔感冒的危险 , “高海拔感冒最容易引起肺水肿与脑水肿 , 我立即吃了自己带的退烧药 , 当即做出下撤到巴塘的决定 。 到了巴塘 , 我们的情况就好了很多 。 ”

小宇在途中一直很乖巧
虽然这一路上有很多艰难险阻 , 但对于朱红来说 , 路上收获的温暖远比危险要多得多 。 “在高尔寺隧道口遇到了自驾来的江苏老乡 , 他们很热情地给了我们一些咖啡、红牛、巧克力;在左贡遇到成都的自驾大爷给了许多牛奶与酥饼;邦达的一位藏民大叔骑摩托在我后面悄悄推我一把上了桥;在工布江达遇到卖工艺品的藏族阿姨送给小宇藏式小工艺品 。 ”朱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 将一路上遇到的好心人如数家珍般地一个一个回忆了出来 。
让儿子看到父亲的坚持与执着
将来想与儿子一起重新骑行川藏线
朱红记得 , 这一路上小宇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爸爸 , 还有多久才能到?”朱红坦言 , 其实他一直担心儿子吃不了苦会半途而退 , 也做好了随时放弃的准备 , 但没想到小宇路上情绪一直较为稳定 , 最终坚持到了拉萨 。
从成都到拉萨2160公里 , 朱红父子也曾搭过车 , 但大部分的路他们还是能点对点骑到 。 6月30日18:30 , 时隔十年再次踏上拉萨这片土地 , 这次右手边多了自己的儿子 , 朱红的心里又是另一番感慨 。 就像十年前徒步墨脱时朱红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写下的:有的事情只有去做了 , 才能体会到这件事的真正意义 , 否则永远只是幻想而不是回忆 。 朱红也在布达拉宫门口把这句话传递给了兴奋中的小宇 。

朱红和儿子抵达拉萨
朱红说 , 这一次旅程 , 给小宇的人生轨迹画了一个大圆圈 , “他看到了连绵起伏的群山 ,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 , 静谧的然乌湖 , 藏族特色的村寨 , 美丽壮阔的高山草甸和成群的牦牛 。 无论是3000、3333、4000的路程碑 , 还是二郎山隧道 , 泸定桥 , 折多山 , 仁龙巴冰川 , 米拉山都留下了他打卡的影像 。 即便他年幼可能会忘记 , 但是这些影像应该会存在他记忆最深处 。 ”

朱红和儿子在二郎山隧道附近合影
朱红觉得 , 旅行是一个能够让人增长见识的事 , 不仅仅是路上的所见所闻 , 还有一种被称之为“坚持”的精神 。 “在这个过程中 , 小宇不仅见到了许多新奇事物、风土人情 , 还看到了一个老父亲的坚持与执着 , 以及父亲对他的爱 , 都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 。 ”
【江苏一男子带着6岁儿子川藏线骑行2000多公里:孩子看到了父亲的执着】朱红还希望 , 等儿子长大后 , 可以和他并驾齐驱一块再次骑行川藏线 , “他可以把他年幼经历过的地方再打卡一次 , 相信具有时间对比的照片更有魅力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