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儿媳赵力平:48岁守寡,此生未再嫁,接连送别公公婆婆( 三 )


1952年10月 , 朱琦和赵力平的第三个孩子降临世间 , 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 朱德为其起名“和平” 。 与哥哥相似 , 和平在8个月大的时候同样被母亲送到了中南海祖父膝下 。 1954年、1956年、1957年赵力平又为朱琦先后生下了两男一女 , 令他们的小家庭越来越壮大 , 生活也愈加美满 。
贺龙曾到天津开会 , 同赵力平见了一面 , 他轻轻刮了赵力平的鼻子 , 调侃她:“你说你 , 当初要是不结婚 , 也就没了现在这般幸福了吧?”然而他们却不知道 , 命运给予赵力平的苦难考验早已蓄势待发 。

03 , 半生孑然:送走一位又一位亲人特殊时期 , 身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朱德儿子的朱琦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 , 批斗、抄家等时常在他的生活中上演 。 1969年 , 组织将朱琦送到山西榆次一所叫“五七干校”的学校学习 。 当年年底 , 他又被下放至天津郊区一个叫汉沟的小车站工作 , 担任仓库保管员的职务 。
朱琦在那个小地方一干就是3年 , 直至1972年才重新恢复正常工作 。 长达数年的打压和紧迫情绪令朱琦的身体状况慢慢变得糟糕 , 患上了心脏病 。
1974年6月的某个周一 , 赵力平照常出门上班 , 朱琦留在家中与老同志聊天 。 不料 , 正在忙碌工作的赵力平突然接到丈夫身体不适的消息 , 她紧忙赶回家 , 却还是没能见到朱琦最后一面 。 因为担心当时年岁已高的朱德无法接受儿子离世的事实 , 赵力平隐瞒住丈夫的死讯 , 对外宣称“朱琦犯病 , 正在医院抢救” 。

一直到朱琦葬礼结束 , 她才在康克清的帮助下 , 把这件事告诉了朱德 。


后来的赵力平说:“我回北京见爹爹的那天 , 他看起来非常虚弱 , 拄着拐杖、步履艰难地走到客厅 , 我一下子就忍不住大哭起来 。 爹爹静静注视着我 , 喉结微动 , 似乎想说什么 , 但无法出声 。 康妈妈轻拍了我几下 , 示意我别哭了 , 爹爹这才开口 , 说我们一开始不告诉他是不对的 , 他只有这么一个儿子 , 走得这么早 , 实在太可惜了 。 ”
那一年 , 赵力平48岁 。 亲朋劝她再找一个老伴 , 她却摇摇头 , 拒绝了 。 她说:“朱琦是爹爹唯一的儿子 , 如果我走了 , 那对二老的打击该有多大啊 。 ”此后 , 赵力平一直孤身一人留在天津工作 。

1976年7月1日 , 刚刚离开会议室的赵力平再度接到一个紧急电话 , 朱德的警卫员对她说:“朱老总住院了 。 ”赵力平当即抛下工作 , 急忙叫上孩子赶到北京 。 病床上躺着的朱德相较于两个月前更加消瘦虚弱 , 赵力平没能忍住伤悲 , 悄悄哭了起来 。
短短数日后 , 高寿90的朱德撒手人寰 , 只留下一句“革命到底”的遗言 。
1988年 , 离休的赵力平离开坚守了十来年的天津 , 回到北京 , 同康克清一起居住在万寿路的小房子中 。 她用心照顾年老的康克清 , 似乎想把过去数十年未能陪伴在长辈身边的遗憾尽数补全 。

1991年 , 赵力平与家人伴随康克清到四川参加了朱德元帅铜像的奠基仪式 。
1992年2月 , 时年81岁的康克清因感冒发烧住院 , 谁也不曾想到 , 看似简单的病症竟然会夺走康克清的生命 。
同年4月 , 66岁的赵力平送别婆婆 。 她遵循康克清生前遗愿 , 只为其设了一个简朴的灵堂 , 并留下了一件婆婆生前穿着的补丁衬衫当作纪念 。

至此 , 除却儿女 , 赵力平身边再无亲人相伴 。 每一年清明节 , 她都会带着孩子们去到八宝山公墓为公婆献上一束鲜花 。 偶尔有人来探望 , 身体硬朗的赵力平就会兴致勃勃地讲述有关公婆和丈夫的生活趣事 , 仿佛唯有这般 , 她才能在半生孑然中找到一丝慰藉 。
在赵力平的身上 , 似乎能窥见几分颇具“戏剧感”的人生无常 , 从平凡的农家女到总司令家的儿媳妇 , 正当人们感慨她的“幸运”时 , 丈夫、公公却接连病故 , 孑然一身的她拒绝了“再嫁”的提议 , 孤独留在天津直至离休 。

没有人知道赵力平是否后悔当初答应嫁给朱琦的决定 ,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只能从她的故事里明白一个道理:童话的结局从不是人生的结局 , 世事难料 , 无法预测未来的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 。

赵力平 , 女 , 1926年出生于河北定县 , 朱德的儿媳 , 曾任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分行副行长 。
赵力平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组织科科长、天津中心妇产医院副院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