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中国人的探月问天之旅( 二 )


从月球发射火箭比地球要容易得多 , 因为它没地球那么大的重力 。 如果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 , 那么月球就是人类未来移民外星球的基地 。
吃一堑长一智
1978年 , 美国总统卡特的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时(从月球带回的380千克月岩石样品中 , 拿出指尖大小1克)赠送给了中国 。 此后 , 以地球化学专家欧阳自远为首的中国科学家 , 对其中的0.5克样品进行研究 , 发表了14篇相关研究文章 , 并推断出这是由阿波罗17号飞船航天员采集来的样品 。

1986年3月 , 四位著名的老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联名呼吁“中国要跟踪研究国外战略性高技术的发展” 。 中央很快便组织了数百位专家就此事进行论证 。 之后 , 选取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防御计划、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七个领域的15个主题项目 , 作为我国今后发展高技术的重点 。 这就是“863计划” 。
由于航天技术是863计划选定的第二个高技术领域 , 因此“863-2”至今被冠在其研究子课题编号之前 。 1991年 , 时任 “863” 计划航天领域首席科学家的闵桂荣院士提出中国应开展月球探测活动的建议 , 并成立了“863月球探测课题组” 。
90年代中期 , 在美国提出重返月球 , 欧洲、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国家也相继提出各自的月球探测计划 , 世界上掀起第二轮探月热潮 。 当时中国对月球探测尚未提出一个完整的发展规划 , 国家经济环境刚刚好转 , 只能做到简单的环月飞行 , 载人航天计划也在实施 , 所以探月计划一直未能启动 。
探月的构想1994年正式提出 , 此后反复在论证两个问题:探月是否必要可行?我们上月球干什么 , 要做哪些事?1996年 , 中国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 。 为了迎庆1997年香港回归 , 有人提出利用运载火箭往月球上发射一个象征中国的铁质标志 , 永远地将其“烙”在月球上 , 以此扬国威、鼓志气 。 申请报告打到中央 , 但由于完全是出于政治考虑 , 被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否决 。
1998年 , 中国完成了探月卫星关键技术研究 。 2000年 , 中国科学院研究组完成《中国月球资源探测卫星科学目标》研究报告 , 提出了现今被广泛接受并作为立项目标的 “绕、落、回” 三步走的设想 。
一期“绕” , 是指研制和发射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 , 实施绕月探测 。 探测卫星可以依靠火箭发射 , 高速冲出地球轨道 , 飞到太空 , 之后可以在月球附近“刹车”降低速度(近球制动) , 然后围绕月球轨道进行运动(绕月运动) , 完成任务后留在外太空 , 不会返回地球 。
二期“落” , 是指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 。 探测卫星在实现绕月运动后 , 可以在进一步降低高度在距离月球表面更近的轨道上运动(环月降轨) , 然后软着陆到月球表面上(落月) , 之后探测器实现着陆器和巡视器的分离 , 巡视器(也称为月球车)在月面上运动探测 , 完成任务后就留月球上 , 不会返回地球 。
三期“回” , 是指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返回探测 。 探测卫星在完成落月目标后 , 巡视器可以自动采集月球表面的月壤并挖掘岩石 , 采集完成后探测器可以在月球表面起飞 , 并可以返回地球 , 并实现软着陆 。
7年的游说和呼吁终于有了结果 。 2001年 , 由欧阳自远院士牵头制定的‘发射绕月卫星’第一期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配置终于通过了国家评审 。 2003年9月 , 中央最终同意并批准了这个计划 。 2004年2月13日 , 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向世人公布 , 中国月球探测计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三年内 , 一颗属于中国的卫星将开始绕月飞行;6年内 , 中国的月球车将在月面上软着陆 , 展开巡视探测;2020年之前 , 中国研制的机器人将把月壤样品采回地球 。

2004年2月25日 ,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于当日起正式实施 , 命名为 “嫦娥工程” 。 我们的探月标识叫月亮之上(样子有点丑) , 寓意挺好的 , 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 。 1984 年 , 联合国就通过了《指导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 , 规定月球及其自然资源是人类共同财产 , 任何国家、团体和个人不得据为己有 。 但月球的探测、开发与利用是没有政治边界的 , 谁先到达 , 谁先占有;谁先开发 , 谁先利用(这个明人不说暗话) 。

嫦娥探月
绕月探测工程有5大系统:(1)月球探测器系统;(2)运载火箭系统;(3)发射场系统;(4)测控通信系统;(5)地面应用系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