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钓起4公斤娃娃鱼,科学家曾对其产生的误解,差点导致灭绝


嘉陵江钓起4公斤娃娃鱼,科学家曾对其产生的误解,差点导致灭绝


文章图片


嘉陵江钓起4公斤娃娃鱼,科学家曾对其产生的误解,差点导致灭绝


文章图片


嘉陵江钓起4公斤娃娃鱼,科学家曾对其产生的误解,差点导致灭绝


嘉陵江里钓起4公斤重娃娃鱼在南充市的天然水域有一些规定 , 每年的3月1日至6月30日是禁止娱乐性游钓的 , 这段时间以外也只允许一人一杆一钩 , 而且钓到的钓获物是不能卖卖的 , 只能放生或者带回家 , 不然就是非法捕捞了 。

解禁了之后 , 不时有钓友趁着下班时间结伴去进行娱乐性游钓 。 8月2日 , 有4名钓友结伴前往马哮溪嘉陵江大桥下垂钓 , 他们确实钓着玩的 , 只用了蚯蚓作为诱饵 , 本质上这场钓鱼就是一次社交活动 , 钓没钓到鱼大家都无所谓 。
但突然其中一个钓友王先生突然感受手杆一紧 , 水里明显有个大家伙咬杆了 。 好家伙 , 这下子大伙来了兴致 , 纷纷屏气凝神地看着水面的涟漪 , 心中万分的期待 。 王先生花了近乎20分钟的功夫才将钓到的生物拉上岸 , 同行者拿起抄网要帮忙 , 这时候他们才发现 , 王先生钓到的 , 居然是一条娃娃鱼!也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鲵 。

这条大鲵体长近80厘米 , 体重掂量着也有4公斤左右 , 在嘉陵江阆中段算是比较大的了 。 几人不敢有侥幸心理 , 马上用毛巾缚住娃娃鱼的身体取出其吃进嘴里的鱼钩 , 然后将其放生 。
我们对大鲵可能不是知根知底 , 但它的知名度绝对在中国野生保护动物中属于头一批 。 目前大鲵已经实现了人工饲养 , 虽然价格较高 , 但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猎奇的心理 , 有效地控制了“有心人”对野生大鲵的偷猎 。
对大鲵的误区大鲵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类动物 , 它长什么样?
它们的体色会根据栖息地的环境进行变化 , 大部分是红褐色 , 黑褐色或者棕色 , 体色会尽量贴合环境起到些许的保护色作用 , 因为它们是伏击的猎手 , 所以融入环境对它们意义重大 。

你看它松垮滑溜的的皮 , 圆珠状且无眼睑的眼睛和宽阔平坦的头部 , 连幼儿园小朋友都能认出它们 。 但就是这么明显的特征 , 却让科学家们也翻了车 。
直到2019年 , 科学家们通过基因测定才发现 , 我们的中国大鲵 , 其实是至少5种-8种极度相似的亚种 , 至少在外貌上几乎看不出差别 , 但我们一直当成是同个物种进行保护 。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之前可能主动促成了这些几个不同亚种的杂交 , 这会导致单一物种的纯度下降 , 久而久之一些物种就完全消失了 。 加利福尼亚渡鸦就是北极渡鸦和泛北极渡鸦杂交出来的物种 , 目前泛北极渡鸦已经灭绝 。 杂交还会导致疾病的传播以及物种竞争的激化 , 进一步影响种群健康 。

还有挽救的机会我国立刻开展了对养殖大鲵放生的基因筛选 , 确定不同亚种的差异 , 确保各个亚种的纯度 , 但基因遗传研究是需要时间的 , 因为我国直接暂停了养殖大鲵的放生 。
更幸运的是 , 我国的研究人员在江西省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一个完全基因纯正未被干扰过的中国大鲵种群 , 这可能是我国自然栖息地中唯一已知的基因纯正、可繁殖的大鲵种群 。 这对恢复中国大鲵种群纯度的意义重大 。
遗传纯度对于确保释放的个体在遗传上适应当地环境至关重要 , 并且杂交后代可能会遭受由遗传不相容性引起的形态畸形 。 现在杂交的基因污染有机会得到缓解 。
【嘉陵江钓起4公斤娃娃鱼,科学家曾对其产生的误解,差点导致灭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