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南京一夫妻破解国家保密技术, 一年生产600包乌金纸, 最后怎样( 三 )


检察院的反渎局局长吴军亲自带队 , 声称要检查外来人口 , 命令造纸厂打开大门 。
而此时在造纸厂内忙得昏天黑地的技术人员陆某还浑然不知 , 觉得警察上门检查外来人口虽然少见 , 但也并非不存在 , 所以并没有阻拦 。

进入造纸厂之后 , 吴军根据专案组提供的资料 , 很快便认出了在生产线上指导其他工人的陆某 。
吴军示意小组成员展开抓捕行动 , 冲进造纸厂的警方随即人赃并获 。
另外一名技术人员黄某在听到风声之后 , 趁乱逃离了工厂 , 警方没有将他立刻抓获 。
而陆某则来不及反应 , 当即就被控制 , 陆某的丈夫陶某 , 对此也毫不知情 , 在其家中坐以待毙 。
不久之后 , 畏罪潜逃的黄某在警方的天罗地网之下无所遁形 , 最后一位作案人员也归案 。

这起泄露国家机密的案件也告一段落 , 但是南京金线金箔厂的两名技术骨干 , 又是怎样走上这条不归路的呢?
身为金箔厂的技术骨干 , 黄某和陆某自然知晓泄露国家机密后果的严重性 。
乌金纸制造工艺是国家保密局关照的重点项目 , 但陆某的丈夫陶某 , 并不甘心自己的妻子守着秘密过着辛苦日子 。
陆某签署了保密协议以后 , 想靠着乌金纸发大财的陶某很不乐意 。
他不理解 , 自己的妻子明明掌握了这门技术 , 为何要遵守保密协议上的条约 。

陶某和陆某都在金箔厂工作 , 不过陶某只是一个小小的仓库管理员 , 并不能接触到乌金纸制作的整个过程 。
但是他对乌金纸带来的财富很是清楚 , 每次看见乌金纸出库 , 金箔厂就有一大笔钱入账 。
所以陶某便开始对妻子陆某死缠烂打 , 求着她将乌金纸的制作技艺偷偷带出来 。
起初陆某并不同意丈夫的想法 , 但她的立场并不坚定 , 很容易就被丈夫说动了 。
开始这项行动之后 , 她就瞒着金箔厂 , 慢慢将各项资料夹带出来 , 和丈夫一起私下研究 。
但是毕竟有五位技术人员共同管辖 , 陆某在不惊动他人的前提下 , 只能带出极其有限的一部分资料 , 他们也就意识到 , 这件事绝非他们二人能够办到的 。

私底下的多次试验全部以失败告终 , 这让陶某很不服气 。
所以他们又打算拉拢另外一名技术人员黄某 , 想着凭借三人之力 , 完全复制的可能性会大上许多 。
经过长达五年的时间之后 , 黄某和陆某竟然真的在没有惊动其他三位技术骨干的前提下 , 将乌金纸的制作工艺完全复刻了下来 。
2007年 , 研制成功的三人欣喜若狂 , 三人经过商量 , 决定由陶某的哥哥出面办厂 , 选在了句容比较偏僻的铜山 , 对外宣称是造纸厂 。

黄某和陆某平时都在南京市金线金箔厂上班 , 很少去铜山 。
只有遇到技术性难题时 , 二人才不得不动身前往 , 指导着生产线上的工人 。
陶某则充当了中间人 , 四处联系乌金纸的买家 , 而那位行踪神秘的徐老板 , 正是陶某 。
【08年南京一夫妻破解国家保密技术, 一年生产600包乌金纸, 最后怎样】陶某还正在做着自己的发财梦 , 在一年多的时间内 , 他们一共生产了600多包乌金纸 。
但是实际售卖出去的乌金纸 , 只有100多包 。
将造纸厂的机器和工人费用去除之后 , 三人获得的非法利润只有不到15万元 。

2009年5月 , 法院也正式对三人进行了宣判 。
陆某泄露了国家机密 , 但法院认为陆某是在其丈夫陶某的撺掇下犯罪 , 而且认错态度良好 , 判其有期徒刑1年6个月 , 缓期两年执行 。
其丈夫陶某泄露国家机密 , 加上触犯职务侵占罪 , 法院判其有期徒刑两年 。
这起案件的破获 , 成功挽救了与乌金纸相关的金箔制造业危机 ,
金箔制造虽然起源于中国南京 , 但是在近代 , 金箔市场一度被其他国家挤占 。
在21世纪以前 , 中国的金箔产量不足世界的百分之一 。

正是由于乌金纸相关金箔技术的改良 , 才令我国的金箔制造业重现生机 。
而两位技术骨干明显没有把金箔锻造工艺泄露的严重后果放在心上 , 才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
乌金纸的制作技术一旦流入其他国家 , 势必会对中国的金箔制造业造成极大的打击 。
最后 , 希望无论我们是谁 , 都能严守国家机密 。
-完-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乌金纸独门技艺被窃惊动国家保密局》
编辑 | 不误小星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