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3年来首次!中国第二大岛,迎来最严峻考验( 二 )



三亚这一波航班中途折返、旅客就地安置、酒店半价自费的操作 , 虽然不乏现实必要性 , 但势必让原本就孱弱不堪的旅游业复苏就此搁浅 , 也势必影响到当地的旅游形象 。
毕竟 , 谁也承受不起为了几天的旅游 , 反而被隔离一周乃至更长时间的代价 。

03
失去旅游业 , 经济怎么办?
旅游业折戟 , 海南经济怎么办?
如果放在几年前 , 偌大的海南岛只有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两大主导产业 , 疫情冲击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 。

如今 , 海南获得了自贸港的加持 , 成为全国战略倾斜力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 旅游业的冲击虽然巨大 , 但未必不能消化 。
事实上 , 从2018年开始 , 海南就以壮士断腕的态度去除了对最大支柱产业——房地产的依赖 , 但经济非但没有下滑 , 反而增速多次领跑全国 。
这背后正是自贸港的红利强力对冲的结果 。
在自贸港政策的加持之下 , 海南布局了跨越海陆空的“3+1”主导产业:


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 。
数据显示 , 2021年 , 海南“3+1”主导产业增加值占比高达70% , 其中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1% , 旅游业对全省 GDP 的综合贡献率 33.89% , 而全国仅为4%左右 。
与此同时 , 海南对房地产的依赖逐步下降 。
其中 , 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比重从最高点的40%下降到21.3% , 虽然仍位居全国之首 , 但已大幅下滑 。

房地产投资退潮 , 但借助自贸港政策 , 产业投资、基建投资迅速完成了补位 , 外贸进出口更是狂飙突进 , 从而成为稳经济的中坚力量 。

就在今年上半年 , 海南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2.1% , 但产业投资、基建投资分别增长13.8%、15.6% , 进出口同比增长56.0% , 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 。
随着自贸港政策的推进 , 产业及基建投资、外贸进出口的拉动效应还会逐步体现 。
04
自贸港的天花板有多高?
海南的天花板有多高?
海南虽然是中国第二大岛 , 但其GDP总量却排在全国倒数第4 , 仅高于西藏青海宁夏等西部省份 , 不及沿海地区的普通地级市 。
2021年 , 海南全省GDP总量为6475.2亿元 , 不到邻省省会广州的1/4 , 仅与江苏扬州、浙江绍兴、山东潍坊等地相当 。

回顾历史 , 海南虽然一直不乏国家战略惠及 , 但也走了不少弯路 。
1988年 , 海南脱离广东管辖建省 , 同时设立经济特区 , 这是我国继深圳、汕头、珠海、厦门之后的第5个经济特区 。
这是海南的第一次飞跃 。
但由于过度依赖房地产 , 最终在1990年代遭遇了史上首次最大的房地产泡沫 , 最终留下了“天涯海角烂尾楼”的传说 。
2010年 , 海南获批国际旅游岛 , 这是第二次飞跃 , 自此旅游业成为海南的重要支柱产业 。
第三次跨越则是在建省30周年之际 , 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 被列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等重要的国家战略 。
随后 , 海南又进一步被赋予打造自由贸易港的重任 , “第二个香港”呼之欲出的说法不绝于耳 。 (参阅《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

海南自贸港之所以备受瞩目 , 是因为其在内地首次被赋予了“零关税、低税率、封关运作、贸易自由、人员流动自由”等探索重任 。
这与香港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对标 。
虽然海南在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上与香港差距巨大 , 但在“购物天堂”和“零关税”上 , 则有了一争主力 。
根据时间表 , 2025年海南将会封关运作 , 届时整个海南岛将会变成一个零关税的自由贸易港 。
这些政策 , 将会助力海南从纯粹的旅游岛 , 变成了一个集金融、贸易、旅游、先进农业、高技术产业为一体的投资旺地 。
【三亚|3年来首次!中国第二大岛,迎来最严峻考验】越过疫情的山丘 , 海南的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