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这个哈佛女孩的“鸡娃”骗局( 三 )









高一 , 刘亦婷已经成为了中国父母最喜爱的“别人家孩子” , 十分听话 , 热爱学习 , 不用扬鞭自奋蹄 。


她的身体健壮 , 每个课间都要爬楼梯、做眼操 。 走过课业繁重的高中生涯 , 也没有得近视眼 。
她对爱情毫无兴趣 , 对异性全无信任 。 母亲说 , 她崇拜同龄的学霸 , 没有任何身份可疑的朋友 。
她不追星 , 不沉迷影视作品和流行音乐 , 也没有浪费时间的个人爱好 。 穿朴素的衣服 , 用朴素的文件 , 开饭前的口头语是“我今天吃什么蛋白质” 。
她喜欢主动和母亲分享日记 , 在日记中剖析自己的内心 , 肯定父母的教育理念 。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能妨碍她学习 。


图源:网络
她唯一的烦恼 , 是缺失一个“远大志向” 。 毕竟 , 她没有任何业余爱好 。
不过这个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 在某一天的日记中 , 她写下了自己的豪言壮志:
“我要把我的一生奉献给祖国的经济建设 。 我要以科学文化知识为杠杆 , 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让贫困的儿童都能上学;让需要救助的人都得到救助……这沉甸甸的使命感把我的心填得满满的 , 从此以后 , 我每一天的努力都有了新的价值和意义 。 ”

这样一个敏而好学 , 懂事沉稳 , 循规蹈矩的女儿 , 是中国所有父母的天使吧?
当刘妈妈将以上所有的教育成果分享到书中 , 中国家长老师疯狂效仿 。 中国妈妈都在问自己的孩子:你能不能学学人家刘亦婷?


图源:网络
有个网友说 , 她朋友的爸妈看完刘亦婷的事迹深受感动 , 要求女儿酷暑在家学习不能开空调 , 以静心凝神 , 磨练意志 。
据说有些中学里 , 教导主任、班主任为了让好学生不骄傲 , 话术都改成了“你比刘亦婷差远了” , “你永远也成不了刘亦婷第二” 。


图源:网络
那阵子 , 中国孩子们都疯了 。 一个五岁的小女孩不堪忍受母亲的洗脑式教育 , 当众对她妈妈喊:“我讨厌刘亦婷!”
一个成绩优异的中学时发表散文:只要努力 , 我们都能成为刘亦婷!


图源:网络
当年 , 疯狂的大人和孩子们都很少思考 , 刘亦婷式的教育意味着什么 , 刘亦婷式的成功又能带来什么 。



20年后 , 我们终于看清了“天才少女”刘亦婷的人生轨迹 。
在哈佛 , 她继续刻苦学习 , 攻读经济 , 偶尔接受中国记者采访 。 那时候 , 她依然没什么特别喜欢的东西 。


哈佛毕业 , 她去波士顿咨询应聘了第一份工作 , 不过工作的时间不长 。
第二份工作 , 她去了百事 , 也没有做很久 。
之后 , 她又去了一家对冲基金 , 但结果也并不灿烂 。
后来 , 她又申请了哈佛商学院 , 被拒 。


可能是觉得自己不适合打工 , 她就开了一家公司 , 效益不行 , 惨淡收场 。 不过她没有放弃 , 又与人合伙开了另一家公司 , 据说是可以“为中国资本提供在美投资途径” 。

她最受瞩目的一次 , 是因为结婚 。 她嫁给了一个美国人 , 听说也是哈佛的毕业生 , 工作挺不错的 。


其实生活嘛 , 只要她觉得幸福 , 就挺好 。 只不过 , 这样的人生与她当初的“大志向”——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 让贫困的儿童都能上学之类 , 有挺大出入 。
后知后觉的父母们看到婚礼照片 , 才意识到 , 原来当初光芒四射的天才少女 , 到头来也是要回归平平常常生活 。



刘亦婷的学生时代 , 中国父母普遍缺少“鸡娃意识” , 她就成了改革开放放后第一代被“鸡”成功的娃 。
如今 , 中国家家提倡素质教育、精英教育 。 中国娃人均高素质 , 一岁能游泳 , 两岁懂社交 , 三岁能认字 , 四岁背唐诗 。


人人都期待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 开发右脑无限潜能 。 孩子一点不如人 , 父母就无限焦虑 , 生怕孩子以后走不上人生巅峰 。
可实际上 , 根据耶鲁大学教授Daniel Markovits的研究 , 鸡娃激得最好的效果 , 也不过就是当一名赚钱超过普通中产的“精英” 。 这种精英每天忙着工作 , 没有时间吃饭睡觉 。
这真的是父母们想给孩子们的未来吗?


只有资本笑到最后 。 煽动焦虑 , 让父母认同“成功”的单一性和唯一路径 , 再通过补习班、教育书籍、讲座获取暴利 , 都是套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