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略阳灵岩寺:走进“陕南的小碑林”

三亚|略阳灵岩寺:走进“陕南的小碑林”

文章图片

三亚|略阳灵岩寺:走进“陕南的小碑林”

文章图片

三亚|略阳灵岩寺:走进“陕南的小碑林”

文章图片

三亚|略阳灵岩寺:走进“陕南的小碑林”

文章图片

三亚|略阳灵岩寺:走进“陕南的小碑林”

文章图片

三亚|略阳灵岩寺:走进“陕南的小碑林”

文章图片

三亚|略阳灵岩寺:走进“陕南的小碑林”

文章图片

三亚|略阳灵岩寺:走进“陕南的小碑林”

文章图片

三亚|略阳灵岩寺:走进“陕南的小碑林”

文章图片


略阳县城东南三公里处 , 蜿蜒曲折的嘉陵江东岸 , 有一座闻名遐迩的灵岩寺 , 也被称为“灵崖寺” 。 它依山傍水 , 坐东向西 , 依托两个天然溶洞修建 , 享有“灵崖洞天”的美誉 。 灵岩寺内藏有汉代至今的近130余通碑碣 , 所以这里也被称为“陕南小碑林”——

2018年4月7日 , 游览完江神庙后 , 我们驱车来到灵岩寺 。 景区大门位于山下 , 紧邻着江边的公路 , 这里不仅有宽阔的停车场 , 而且沿江修建着候车长廊 。 对面著名的宝成铁路 , 在山洞之间时隐时现 , 好长时间才会经过一列火车 。

顺着崎岖的山路 , 向上攀登一会儿 , 绕过两个“之”字形的弯儿 , 灵岩寺的山门就出现在眼前 。 在大门的两侧 , 憨态可掬的石狮子身后 , 分别竖立着一块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 , 这是我到达的第714处“国保”单位 。

穿过这座山门 , 正式进入灵岩寺 。 与其他的寺院不同 , 这里的建筑没有沿中轴线修建 , 而是顺着山前的崖壁自北向南 , 依次可以看到天王殿、观音殿、大雄殿、老君神殿等各类建筑 ,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 , 令人惊叹 。

灵岩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14) , 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 这里自古就是旅游胜地 , 各种传说轶闻不胜枚举 , 唐宋以来有许多名人到此一游 , 包括李白、杜甫、吴道子、李可染、于右任等 。


大雄殿右侧的岩壁上 , 可见密集的摩崖题刻 , 下方竖立着各类石碑 。 在岩壁的角落之中 , 镶嵌着著名的《郙阁颂》 , 乃建宁五年(172)所刻的一方摩崖石刻 , 为纪念汉武都太守李翕修剑阁栈道 , 全称为《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 。
【三亚|略阳灵岩寺:走进“陕南的小碑林”】

大雄殿位于灵岩寺前洞的洞口 , 此洞高约25米 , 宽约50米 , 进深约100米 。 殿内端坐的毗庐大佛 , 始塑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 , 大佛身后的金龟洞内 , 隐藏着一只巨大的石龟 。 石龟保留了岩石的原貌 , 只是稍加雕凿 , 神态惟妙惟肖 。



在大雄殿前 , 有“两炷香” , 您发现了吗?其实 , 所谓的“两柱香” , 就是两株高约20米的棕树 。 相传 , 此树是唐代建寺时种植 , 所以又被称为“唐棕” 。 过去 , 这里有三株唐棕 , 号称“佛前三炷香” 。

大雄殿前两侧的展厅内 , 陈列着大量的碑碣石刻 , 篆、草、隶、楷俱全 , 笔锋功力深厚 , 为历代书法家赞赏 。 其中 , 南宋淳熙八年(1181)所刻的“仪制令”石碑 , 乃我国迄今最早的交通规则 。
石刻高约60公分 , 宽约40公分 , 正中刻着“仪制令”三个大字 , 下方有四行十二字:“贱避贵 , 少避长 , 轻避重 , 去避来 。 ”它是宋代朝廷通令各州县立于县城通衢要道的石碑 , 也是研究古代道德规范和礼貌行为的实物资料 。



继续往前 , 傍崖而行 , 经过一座“奈何桥” , 我们就来到后洞 , 这里又名“罗汉洞” 。 后洞的入口处 , 供奉着大肚弥勒佛 , 周围环绕着十八罗汉 。 右上角的壁龛中 , 还塑造有《西游记》的故事 , 师徒四人的形象清晰可辨 。


后洞的规模较小 , 不及前洞的一半 。 走到后洞的深处 , 可以看到一根天然的钟乳石柱 , 好像支撑着整个后洞 。 游人经常抚摸 , 石柱日益光亮 , 所以又被称为“玉柱” 。 玉柱旁边 , 一尊天然的钟乳石佛 , 身披袈裟 , 慧眼紧闭 , 袒胸露腹 , 赤脚侧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