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英宗为什么要杀死于谦?
赖有于岳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这句诗的意思很浅白,也很真实 。西湖因为有了岳飞和于谦,世间才觉得西湖的美丽 。而于谦的遭遇告诉我们,在封建社会,当官有没有功不重要,有没有能力不重要,屁股坐在哪里比什么都重要 ,比什么都重要!从这件事里也看的出来,当年赵构的作法是多么的正确 。站在皇帝的角度去考量这个问题 。于谦是必杀无疑的 。

文章插图
于谦让大明续命二百年,却在天下人都知道他冤枉的情况下被杀 。就在1457年明英宗复位以后立即把于谦入狱 。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 。史载:天下冤之!遂溪的教谕吾豫(最混蛋的就是这样的小人)说于谦的罪应该灭族,于谦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该处死 。刑部坚持原判这才停止了 。如果说”徐有贞执意要杀于谦是泄私愤的话,明英宗这个扣门天子要杀于谦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 。换言之,只要明英宗登基 。于谦的结果就只有死,有没有徐有贞,他都得死,因为他威胁到了皇帝的地位,这就是中国的传统封建政治的必然结果 。于谦缺乏政治头脑 。最大的错就是不应该接回混蛋的扣门天子明英宗朱祁镇回朝 。明英宗混蛋,那么景帝呢?一丘之貉罢了,就凭那句”景帝闻钟鼓声,大惊,问左右曰:「于谦耶?」既知为上皇,连声曰:「好,好 。」”可以说,假以时日,于谦早晚也得死在皇帝手里 。大明王朝皇帝杀功臣从朱元璋就是根 。对于徐有贞,石亨等人来说,他们和于谦有着“深仇大恨”他们是绝对不会允许朱见深继位的,虽然这样明英宗朱祁镇个人的政治环境彻底转变,但他们将永远成为罪人,成为历史的恶人,必须也只有让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他们才能制于谦于死地,而这一点和明英宗的个人目的完全契合,只有自己复位才有可能洗刷自己被俘7年 。扣门天子的丑恶行径 。朱祁镇是中国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亲自做汉奸的皇帝 。他也许不懈知道,如果没有于谦,说不定大明立朝81年便成南明了 。

文章插图
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像遂溪的教谕吾豫这样的小人,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这样的人远远比徐有贞,石亨更可恶 。天下既然觉得有冤、必然也就有恨,恨谁,恨的就是徐有贞,石亨这些乱臣贼子 。而朱祁镇一个皇帝亲自喊话让自己的臣子卖国,实在也是一代奇君!对比一下朱由检自杀殉国,实在是太同情他了 。扣门天子实在是对他最好的“赞赏”!朱祁镇复辟之后给太师也先在京城修庙祈福,屠戮大明子民无数的瓦剌太师也先,居然能在京师立庙,也是千古奇观了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还给太监王振祀之智华寺,赐祠曰精忠 。天下最滑稽的也莫过于此了 。而于谦这样的人,忠于的绝对不是大明天子,而是家国天下,社稷为重君为轻 。是于谦这样的人准则 。这样的人才是我们华夏的脊梁 。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

文章插图
朱祁镇杀于谦的原因就是他关心的只是他的那条命 。他的皇帝之位,他的身后之名 。朱祁镇是十分标准的昏君,但只要当皇帝,昏不昏的没有关系,我俘虏都当7年了,谁当皇帝还能昏过我,现在已经无所谓了 。“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句话和朱祁镇无关 。后主刘禅虽然“乐不思蜀”,但也没有扣门招降 。就这样一个混蛋皇帝,居然也能够善终 。真是老天无眼啊 。一个经历坎坷的皇帝,他的智商和能力都应该有所提高 。可偏偏这位朱祁镇是一位“只磨练不成长”混蛋、 。用最简单的话话说 。于谦是封建体制下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
最后再温故一下于大人的石灰吟吧:
石灰吟 于谦(明)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于谦大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 。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
其他网友观点于谦在明朝历史上,绝对可以称之为大忠臣 。“土木堡之变”后,他成功打脸了迁都南逃的朝廷投降派们,当机立断,另立新君,稳定了军心 。在“北京保卫战”中强行凑了一批备用军,横扫了如日中天的瓦剌大军 。可以说,于谦用一己之力,使得明朝没有成为第二个南宋 。但就是这样一个国之栋梁,却在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后,含冤而死,下场令人唏嘘 。

文章插图
于谦之死真的是因为记仇的明英宗小肚鸡肠吗?公元1449年,处于“极盛之天下”的大明朝,发生了一件,只能用“不可思议”来形容的事,皇帝明英宗被瓦剌人给劫走了,这场改变了大明国运的“土木堡之变”,也让这位明朝排名第二的逗逼皇帝,变成了两边烫手的山芋 。大明朝廷内部听说皇帝丢了,犹如天塌下来一样,混乱一片,在这个关键之时,于谦站了出来,做了三件事:
一是当朝打死了忽悠明英宗去送死的大太监王振的亲信马顺,一举镇住那一大群贪生怕死的“南逃派”,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于谦的做法是绝对正确的,如果真的迁都南京,那么黄河以北的国土都将沦陷,重现北宋灭亡之景 。二是提出拥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继皇帝位的建议,并得到孙太后和主要朝臣的大力支持 。第三点更是让瓦剌人一个头两个大,瓦剌太师也先想着白捡个大明皇帝,就挟持明英宗在边关游荡,想占点便宜,在听说大明朝廷早已立新君后,也先愤怒的直接攻打北京 。当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时,却惊讶的发现,明军早就列阵九门之外,一脸“来呀,老弟”的表情,就等着揍瓦剌人 。原来于谦早就力排众议,调派两京,河南备操军、备倭军等入京勤王,全力准备“京师守卫战” 。
数月的血战,瓦剌大军被于谦临时拼凑的二线部队,打得落荒而逃,最终也先无可奈何之下,想把明英宗送回明朝 。于谦亲自站在城头,用大喇叭喊话:这个皇帝我们不要了,送给你们玩了 。你们明朝人怎么这样?我瓦剌太师不要面子啊 。不过,明面上于谦喊着把明英宗送给瓦剌,却在另一边安抚景泰帝朱祁钰,皇位大局已定,理应尽快接回英宗,吃了定心丸的景泰帝,立即派遣李实和杨善出使瓦剌,把两头都讨嫌弃的英宗,赎回了大明朝 。
历经曲折回到大明的英宗,却被弟弟朱祁钰软禁在南宫,当上了被囚禁的太上皇 。英宗本已经心灰意冷,准备就这么度过残年,没想到八年后,弟弟朱祁钰突然病重,眼看就要死了,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投机小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发动了“夺门之变”,请出了英宗,成功让他复辟 。这位被关了八年的仁兄,脑袋都有点秀逗掉了,身边的徐有贞立即提醒他,要赶紧除掉于谦等人,软禁景泰帝,为什么这些人这么急着要杀掉于谦?
一、为了师出有名
八年来闭门思过的英宗,心态其实已经很平和了,他也明白当年于谦另立新君,是以君为轻社稷为重,一心救国作为第一考量 。英宗重登帝位后,“复辟功臣们”让英宗杀掉于谦,他内心其实是很挣扎的,直到石亨和曹吉祥等人,诬陷于谦想册立外藩-襄王,这就戳中了英宗的软肋,徐有贞又偷偷说了一句:不杀于谦,此举无名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英宗早就被奉为太上皇了,哪怕政变成功,法理上,他再当皇帝,也名不正言不顺了 。弟弟朱祁钰病死后,理应由他的儿子继位或者另立皇储,所以摆在英宗面前,只剩下一条路,把朱祁钰打成是篡了英宗权的“假皇帝” 。那么当年力推朱祁钰上位的于谦等大臣,就必须都按照“谋逆罪”杀掉 。这样,皇位名正言顺的还给了我英宗,岂不是爽歪歪?
二、政治斗争
“土木堡之变”后,徐珵是头号迁都南逃派,被于谦当堂骂成了狗 。景泰朝之后缩起了尾巴做人,为了容易得到提升进用,把名字改为“有贞” 。徐有贞应该是朝臣中最忌惮又恨于谦的人 。石亨本因违反军法被削职,但于谦请景泰帝宽恕他,让他总理十营兵 。德胜门大胜后得到世袭侯爵,念及于谦恩情,就上书推荐他儿子于冕,结果却被刚强正直的于谦断然拒绝,还在景泰帝面前把石亨喷了个体无完肤,石亨更是又愧又恨 。就这样,于谦成了这些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景泰皇帝病重后,于谦的最大后台到了,之前与于谦的各种矛盾就集中爆发了 。正是在这些小人的怂恿下,再造大明的于谦,被“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
三、死于愚忠
其实在当时,于谦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制止“夺门之变” 。政变前夜,于谦就收到了线报,奇怪的是他却没有阻止,而是作壁上观 。当时,他仍是一品太子少保兼大明兵部尚书 。虽然明朝的兵部尚书,平时并不直接调兵遣将,但在有特殊情况发生下,京城四大营还是必须听他的号令 。参与“夺门之变”的,一共才几个虾兵蟹将,于谦一句话,这些人瞬间就会被守卫京城的将士们活剥了皮,但是于谦却莫名其妙的保持了沉默,他的儿子于冕也几次三番恳请父亲能站出来表态,但是于谦却认为这是他弟兄两人的事,争皇位毕竟是皇家内部事情,最后谁当大明的皇帝,我于谦一不贪财,二不图利,对大明忠心耿耿,仅北京保卫战的盖世功绩,足可挡住一切政治污水 。于谦过度的自信,却忽略了人心的黑暗和政治的残酷,愚蠢狭隘的明英宗复辟后,立刻昭告天下,废掉了朱祁钰的帝号,反其为“不孝、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不久朱祁钰死后,谥号为“戾”,降为王,称“郕戾王”,意思就是终生作恶的王,最后朱祁钰也没进明皇陵 。不过,英宗到了晚年,最终还是醒悟了,他终于看清了石亨等人的嘴脸,知道冤枉了于谦,也明白了,景泰帝不立新储,就是想还帝位给英宗的儿子朱见深,悔恨的英宗死要面子,只好让儿子朱见深即位后,对叔叔和于谦都恢复了名誉 。
于谦之死连后来修《明史》的人都看不下去,写了句“死之日,天下冤之” 。
其他网友观点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夺门之变”爆发,石亨、曹吉祥、徐有贞密谋迎太上皇朱祁镇复位,事情进展的十分顺利,半夜谋事,天亮英宗就坐上龙椅接受百官朝拜,而当天晚上,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就被抓捕并判处死刑 。

文章插图
奏折上去,英宗尚犹豫,他说道:"于谦实有功 。"政变策划者徐有贞说道:"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
这一番对答,决定了一代名臣于谦的命运,八年前他临危不惧,拥护代宗登上大位,死守北京,维系了明室江山,仅仅八年,就沦为阶下囚,最终连性命也丢了,实在是冤屈 。
但在当时,他的确是非死不可,即便不死,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 。
英宗之所以急吼吼的被推上位,是因为代宗皇帝身体不好,且没有子嗣(太子朱见济夭折),京城中流传吏部尚书王文打算推举襄王的儿子继承大统 。先不说这事是真是假,于情于理都是不被大臣接受的 。在众人心目中,代宗不过是皇位上的临时工,英宗皇帝才是正统,既然英宗已经回来了,你就应该主动让位,但代宗皇帝不但不让位,还打算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立为继承人,明显不符合皇位继承规则,而朱见济夭折后,又想着请藩王的儿子做继承人,要知道此时英宗才三十多岁,英宗的儿子宪宗朱见深也活的好好的,怎么也轮不到藩王的儿子来插一杠子 。

文章插图
这种情形下,作为当朝最有权势的大臣,于谦不仅不阻止,竟然还是传言中的谋划者,自然为大家所不能接受 。按照这个逻辑推算,无论是谁上位,于谦必然是托孤大臣,权倾天下 。对于刚刚从王振专权中逃脱出来的群臣来说,不愿意看到这种场景,而于谦为官清廉、铁面无情的行事风格也为群臣所不喜 。官场讲究规矩,于谦破坏了这种规矩,这就把私人的感情上升到了制度和文化层面,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英宗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复辟,而于谦被赐死也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弹,因为大家都明白,杀了于谦的确冤枉,不杀于谦问题更多 。
从历史记载来看,英宗不能算是昏君,人品上更是非常不错,不然也不会在杀伐决断的关头说出"于谦实有功"这种话语,但即便如此,他也对于谦有所不满 。当年英宗被俘以后被当做人质来攻打北京城,于谦说出个“社稷为重,君为轻”,告诉守城的将领只管守城,不要顾忌英宗死活,这话放在当时的环境没有问题,但对英宗个人来说心里总是个疙瘩 。而英宗回到北京后被软禁多年,作为权臣于谦毫无表示 。代宗废掉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于谦也没有说话,诸多事情累计,在英宗那里,于谦好与不好都与自己无关,于谦越好,对自己越不利,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是自己的东西好与不好有什么意义?

文章插图
而与于谦有私人恩怨的徐有贞十分明白这个道理,他也说的很有分寸: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名就是复辟的借口,复辟是不合常理的权力交接,既然不合常理,就必须有不合常理的理由和不合常理的责任人,这个责任人只能是于谦 。
许多人把于谦的死归结为石亨、曹吉祥、徐有贞三人的诬陷,这明显是低估了当时的环境,作为手握重兵的兵部侍郎,于谦可以轻松调兵平息这场半吊子复辟,但他没有做,因为他知道复辟看似不合理,其实是一种不合理的纠错,于理不合,于情有利 。他的自尊和信仰不允许他这样做,但他却不阻止别人做 。这正是他名节高贵的地方,而那些参与“夺门之变”的大臣们,也不能都归结为自私自利,如藩王之子继位这种谣言能够快速发酵,必然有特定的土壤,那些年老成精的官场老油条,哪能看不透这背后的玄机,但他们听之任之,却也是各人打各人的主意,任由石亨、曹吉祥、徐有贞摆布不过是顺水推舟 。

文章插图
比如和徐有贞一起参与政变的杨善和王骥,一个早年毁家纾难,变卖家产顶住圣旨带回英宗皇帝,一个七十多岁带着儿孙一起参与“夺门之变”,他们年事已高,功勋卓著,看中的不是英宗复辟后的功名利禄,而是他们所忠于的信仰,那就是皇位继承权的合法性,而作为这种制度的破坏者,于谦纵然有功,也必须受到惩罚 。
如此这般,于谦就非死不可了,与其说他是死于阴谋,不如说是一场阳谋,这场阳谋的始作俑者就是专制社会的低下的政治伦理,胜者王侯败者寇,输了就的死 。
至于后来宪宗皇帝为于谦平反,更像是另外一种纠错,那就是于谦所为于皇帝不利,于社稷有利,既然先帝已经不在了,自然当以社稷为重 。从这个角度来说,于谦的死是为朱家宫斗背了黑锅 。
【历史上,明英宗为什么要杀死于谦?】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 《水浒传》中真实存在所谓的阴谋论吗?为什么?
- 林冲和张飞的相貌都是豹头圜眼、燕颔虎,电视剧里为什么不一样?
- 为什么三国杀游戏里面孙权总是戴一个毛领子?
- 魏国的诸葛诞为什么在诸葛亮、诸葛瑾死后才叛乱?
- 吴三桂为什么不投降李自成?
- 《封神演义》中,惧留孙为什么看着土行孙被杀而不救?为什么不亲自出手收拾会地行术的张奎?
- 《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这个情节为什么突出刘备等人的英勇,而不是应体现吕布的英勇?
- 与刘邦恩爱一生的吕雉为什么要在汉高祖死后血腥屠杀乱政天下?
- 杨志的人生为什么很倒霉?
- 历史上的令妃是如何从宫女做到贵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