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河南小伙2000元买下水泥袋,转手卖一万,1992年攒下千万身家( 二 )


工地上的这些废品可以算是无本的买卖 , 而且也没人说不准捡 。
有时堆得多了 , 老板都是请人来清理了事 , 还不如自己把它们捡走卖钱 , 皆大欢喜 。
乔保锋发现这个新商机后 , 很兴奋地和二哥分享 , 拉上他一起在工作结束后捡这些工地废品 。

两人坚持一个月后发现 , 捡废品卖废品的活挣得可比正式工作多多了 , 足足有2000元 。
于是 , 乔保锋和二哥合计之下 , 毅然放弃了又苦又累的筛沙子的活 , 专心捡起了废品破烂 。
八十年代的北京到处都在建设 , 随处都是乔保锋要捡的工地废品 。
乔保锋的人生也就在他选择“捡破烂”之后走上了巅峰 。
“捡破烂”不久 , 乔保锋有了积蓄 , 他用这笔积蓄买了一辆价值78元的28型自行车 , 这在当时抵得上一个普通人两个月的工资 。
乔保锋买这辆车可是大有用处的 , 他在车后座上安了两个箩筐 , 专门用来放捡来的破烂 。

乔保锋的口袋在捡废品的日子里变得越来越鼓 , 越来越阔 。
他的运输工具也从最初的双轮自行车变成了更贵的三轮车 , 再之后是平板三轮车 。
有一次 , 16岁的乔保锋骑着他的平板三轮车经过昌平一家水泥厂 , 发现水泥厂门口废弃的水泥袋堆积如山 。
他走近询问门卫是否能买下这些水泥袋 , “我全包下” , 他说 。
本来就是废弃的袋子 , 有人收可不就是个好事 。
水泥厂的门卫与乔保锋达成交易 , 乔保锋掏出2000块钱拍在桌上 , 拉走了那堆水泥袋 。

正是乔保锋的魄力让他在日后得以从人人瞧不起的“捡破烂” , 成为大名鼎鼎的“破烂王” 。
乔保锋在好心人的指点下 , 决定前往山东爆竹厂转卖这些水泥袋 。
才刚坐上去山东的顺风车 , 他就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四层上好的牛皮纸袋 , 收两毛六一斤 。 ”
要知道 , 这些水泥袋放在平时 , 乔保锋只能卖出个三分一斤 , 这一下涨了七八倍 , 他除了高兴还觉得有些不真实 。
直到乔保锋亲手拿到了交易成功的一万元 , 他心里的大石头才终于落了地 , 接着便是狂喜 。
16岁的乔保锋卸下了谋生时大人般的沉稳 , 做了一个稚气如孩童般的举动 。

他一遍又一遍地抚摸那些纸币 , 将它们的褶皱捋平 , 再将它们一一夹在书页之间 。
那时 , 金钱对于乔保锋而言 , 除了终于能吃饱饭之外 , 还能用以回击那些取笑的目光 。
尽管16岁便挣到了“巨款” , 乔保锋却没有因此沾沾自喜 。
他着手下一步规划 , 想要扩大规模 , 从“捡”变为“收” , 做个废品收购站的老板 。
他拿出那一万块钱四处打点 , 先是租了块地盘 , 搭起房子 , 围上栅栏 。
这便是乔保锋在北京最初的“家” , 也是他收废品的中转站 。

这样 , 他就能像一开始的那个废品收购站一样赚废品的差价 , 发展属于自己的事业 。
不仅如此 , 规模扩大的话还需要帮手 , 光有他二哥一人肯定不够 。
他心思活络 , 说动了不少在昌平打工的同乡 , 让他们加入了自己的废品“王国” 。
乔保锋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 , 还得说回他的魄力 , 他收破烂的定价几乎比昌平区的同行都要高 。
渐渐地 , 他闯出了名气 , 周围的废品收购都被他给垄断了 。
废品站建成的第一年 , 也就是1987年 , 他就挣了十万元 。

与一般人守成的思想不同 , 他几乎拿出积蓄的一半 , 出手阔绰地买了一辆价值四万多的货车 。
之后 , 乔保锋的事业蒸蒸日上 , 中转站的规模不断扩大 。
到后来 , 中转站已经有了几十亩地的规模 , 每年的资产都上百万的递增 。
转眼间就到了1999年 , 乔保锋的资产已超过一千万 。
正是乔保锋的眼力和胆量 , 让他在不到12年的时间里便成为了北京昌平区的“破烂王” , 一个不到30岁的富豪 。
同时“娶”三个妻子
19岁那年 , 乔保锋已经小有成就 。

他想起还在老家的母亲 , 便想把母亲风风光光地接来北京享福 , 于是他开着新买的豪车桑塔纳回村了 。
那时的农村里 , 19岁的男孩子已经可以谈婚论嫁了 。
看儿子的事业红火 , 乔保锋的母亲心里高兴 , 也希望他赶紧成家有个人照顾 。
母亲为他挑中了同村的姑娘李加敏 , 她老实本分 , 和母亲关系融洽 。
但乔保锋并不想年纪轻轻就被婚姻困住 , 直接拒绝了母亲的好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