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江边坐2元钱的渡船,两个小姑娘给我们付费,还请我们到茶山( 二 )


你说神奇不神奇 , 更神奇的故事还在后面 , 你接着看 。
意外之喜1遇见袁老先生车在路上 , 我看到了陕西省传统村落的牌子 , 算是一个意外吧 。

沿着小路往下走 , 刚过镇街道办 , 就遇到一个老先生拎着一个包 , 和一个女的说话 , 这女的手上拿着一块黑色的饼 , 问是哪里买的 。 结果女的说是人家送的 , 黑荞麦馍 , 没有卖的 , 说着干脆就送我们尝尝 , 搞得很不好意思 。


更想不到的是 , 老先生一听我们来逛 , 就要给我们当免费的导游 。 老先生姓袁 , 从政府退休后就在小镇当义务导游 , 看不出来 , 老先生77岁了 。
新街在大路边 , 都是吊脚楼 , 老街在下面 , 石板房和瓦房参差着 , 这路七扭八拐的 , 到处都是 , 没个引路的 , 就胡乱走了 , 看着走到一家院子 , 不知道怎么一拐 , 就又到大路上了 。



有老先生领着 , 就不用操心了 。
焕古镇得名宦姑滩 , 因清代某宦官之女在其附近汉江险滩遇难而得名 , 紫阳解放后取其谐音 , 雅化为焕古 。


在以前 , 焕古被称为“紫邑宦镇” , 唐代焕古茶就是宫廷贡品 , 清朝“紫邑宦镇毛尖”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 官方将焕古茶区所产的紫阳毛尖统一打包 , 加盖“紫邑宦镇”印戳防伪 , 茶叶溯汉江上行到西乡 , 穿过巍峨秦岭送到西北 , “紫邑宦镇”成了一个把地名与物产结合在一起的商标 , 现在“紫阳富硒茶”替代了“紫邑宦镇” , 茶香依旧 。

老先生一路讲着小镇的历史 , 在一个茶社望望江景 , 我们就到了这个小小的广场 , 是王西京的题字浮雕画“宦姑斟茶图” 。 浮雕巧妙地引着壶中的泉水在地面流动 , 形成一道弯弯的渠道 , 连接着其他几个泉眼 。


老先生引着我们到了一个三岔路口 , 这里给游客提供免费的茶水 。
老先生说这里原来是一个空房 , 镇子里充分利用 , 有茶厂提供茶叶 , 有群众搬来家里的老物件 , 有义务志愿者提供热水 , 他把游客就引导到这里 , 讲焕古镇的历史 , 唱茶香的山歌 。 说着老先生就唱起“郎在对门唱山歌” , 声音虽老点 , 但原汁原味 。


桌子上有笔记本 , 上面就是老先生没事写的文字 , “才下枝头 , 便上舌头 , 新茶毛尖 , 欣慰心尖 。 ”
在这所小小的屋子里 , 我一下子感受到焕古镇人的热情 。



老先生给我们指对面的房子“乡贤馆” , 这里风水好 , 出人才 , 这里不仅出好茶也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 是一个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 。 从这里走岀的文人、志士、科学家 , 袁老先生一一道出 , 我没有想到 , 这里不但走出来许多军界的人物 , 竟然还出了好航天科学家 。
我们歇息了一会儿 , 袁老先生就带着我们走进了乡贤馆 。


这里原来是人家的大宅院 , 正对面是戏楼 , 门厅一楼招待乡邻 , 二楼招待家人 , 中间天井四水归堂 , 设计非常讲究 , 现在只是修整了一下 , 做了一些布置 。
二楼是茶室和琴房 , 上面的小阁楼有一些陈列 , 环境很少优雅 。



除了乡贤馆 , 我们告别了老先生 , 往码头方向走去 。 老实说 , 焕古镇很小 , 如果没有这位老先生讲解 , 我们就是走马观花了 。
意外之喜2蒿坪镇的小姑娘焕古镇新茶下来的时候游人很多 , 这个时间没有什么游人 。 不过在茶社我们遇到了两个从蒿坪镇过来的小姑娘 , 这一问 , 让我们五味杂陈 。
小姑娘是从蒿坪镇过来的 , 她们骑着小摩托40分钟就到了江对面 , 用2元钱摆渡过来的 。 想想我们昨天晚上还住在蒿坪 , 因为高速路断了 , 翻了一个半小时的山路到紫阳 , 又花费了一个多小时 , 走了那么操心的路才到了焕古镇 。

而且小姑娘说可以从紫阳花几十元钱游汉江过来 , 路断了也不要紧 , 只要是周末都行 。
老天 , 我们如果知道了这个情况 , 应该早上到河对面坐渡船过来或者从紫阳坐游轮过来 , 多方便 。
其实还可以从这里开车到漩涡镇 , 那里有桥可以过去 , 也就是说 , 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行程 , 昨天从漩涡镇先过来住到焕古镇 , 就是路不通 , 也不用把从北五省会馆到焕古镇的路走个来回 。


不管了 , 到汉江边坐个2元钱的摆渡先 。
随着小姑娘到汉江边 , 船老大热情地要给开大船 , 说稳当 。 我们才几个人呀 , 要求坐小船 , 这才有坐船的感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