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_原题:夏秀萱草香 秋品山楂红
古恰:一步一景的江畔小镇
肇源县古恰镇 , 有很多美景 。
从县城出来 , 踏进古恰镇地界 , 可谓一步一景 , 一步一画 。
去年 , 古恰镇党委就下定决心 , 准备在旅发大会上“抢镜” 。
今年 , 古恰镇又增添了多处景点 , 并将老景点逐一完善 , 更具观赏性 , 更具游乐性 。
夏采黄花秋采山楂 不夏不秋看葵花
出肇源县 , 向西北行驶20余里 , 就是古恰镇的百果园 。
占地300多亩的果园 , 桃李芬芳 , 红杏满墙 。
若是春天到来 , 满园春色 , 满园花香 。
更重要的是 , 百果园引进技术 , 实现“南果北移” , 让南方的水果 , 在肇源县安家落户 。
百果园 , 不仅为旅游增添了项目 , 还为乡村振兴出了一份力 。
连续几年 , 仅果园采摘收入就达700万元 , 带动了一方乡亲致富 。
为了吸引游客 , 古恰镇在百果园至八家河1500米绿化带中 , 栽种了黄花和山楂树 , 供游人免费采摘 。
夏季 , 黄花争艳 , 引得蜂蝶无数 , 清晨 , 露珠挂在花蕾上 , 似散落的珍珠被绿色的手掌托住 。
秋季 , 一串串山楂成熟 , 远远望去 , 姹紫嫣红 。 青年男女会在山楂树下 , 品味那酸酸甜甜的爱情 。
山楂树下的百亩田地里 , 则是大片的向日葵花海 。 金色的花朵向着太阳 , 如同身披黄金甲胄的士兵 , 正在列队接受太阳的检阅 。
为了让游人随时可以看到葵花 , 精明的古恰人种了4种葵花 , 花期从7月开始到上冻 , 次第开放 , 争奇斗艳 。
为此 , 古恰人还修建了观景台 , 于是 , 游人观赏葵花便有了最佳视角 。
盛开的葵花引来无数摄影爱好者 , 长枪短炮记录下朵朵向太阳的景色 。
更有众多爱美的大妈 , 丝巾翩跹 , 在花海中留下婀娜的倩影 。
荇菜摇曳水中浮 何须再去别康桥
别了葵花 , 前行一公里 , 堤坝两侧也是景色 。
左边的塔头滩 , 右侧的荇菜都会吸引游客驻足 。
塔头 , 也称墩子 , 是一种高出水面的草墩子 , 由沼泽地里各种苔草的根系死亡后再生长、再腐烂再生长而成 。
据专家考证 , 塔头墩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天然植物化石 , 一个直径六七十厘米的塔头墩子 , 需要千年以上才能形成 。
最长的塔头墩子生命可达10万年 。 因此 , 塔头墩子也被象征为天长地久的爱情 。
年轻的恋人 , 手牵手在塔头墩子前 , 留下呢喃细语的甜蜜瞬间 。
塔头墩子上长的草 , 也是东北的三宝之一:人参、貂皮、乌拉草 。
早些年 , 人们穿的靰鞡鞋 , 里面絮上被砸软的乌拉草 , 便是很好的保暖用品 。
堤坝右侧八家河畔 , 粼粼清波之上 , 进入花期的荇菜花铺满河面 , 开出盛夏的烂漫 , 呈现出“一河碧水荇花黄”的美丽画卷 。
看吧 , 大片大片嫩黄色的花朵 , 与近处瓦蓝的河水、远处碧绿的水田交相辉映 , 给夏秋季节的八家河畔 , 带来别具风情的诗意 。
满池的荇菜 , 不禁让人想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 在康河的柔波里 ,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无数文艺青年来此驻足采风 , 仿佛置身于康桥旁 。
【码头|古恰:一步一景的江畔小镇】既然荇菜摇曳水中浮 , 何须再去别康桥?
观江听涛寻爱地 一湾碧水满池春
古恰人 , 脑瓜活 , 化腐朽为神奇 。
堤坝上一座提灌站的闸门 , 也能在他们的妙手下 , 成为一景 。
内江和松花江的落差高达十几米 , 水大时能达20米 。
闸门提起 , 内江水咆哮而出 , 浪花飞溅 , 浪涛奔流 。
遥望江水平静流淌 , 近看闸口波涛汹涌 。 就是观江听涛的真实写照 。
闸门上方 , 古恰人请书法家题写了“观江听涛”4个大字 , 字体苍劲有力 , 格外抢眼 。
很多游人携家带口 , 在观江听涛景点附近的树林里 , 支起帐篷 , 铺上气垫 , 摆上自带的食品 , 来一次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
有人还支起了炉灶 , 烧、烤、涮、炖 , 好不惬意 。
观江景 , 听涛声 , 站在国堤上 , 倾听微风呢喃 , 解读原野心音 , 着实有着“飞来江水如瀑布 , 听涛一醉不思归”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