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俶 , 原名钱弘俶 , 生于929 , 卒于 988年 , 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最后一位国王 , 钱俶948年-978 年在位期间 , 励精图治 , 减轻税赋 , 很受百姓爱戴 。 钱俶信佛 , 登基后不久就开始托高僧寻找风水宝地 , 吴越国大兴佛法 , 修建了很多寺庙 , 据说杭州的雷峰塔、保俶塔、六和塔都和他有关 , 钱塘江的“钱塘”二字也源于此 。
公元960年 ,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 , 实施“平边策” , 偏安一隅的钱俶为了保境安民免遭战事 , 向宋朝称臣 , 年年入贡 。 宋太祖赵匡胤对钱俶十分优待 , 钱俶到汴京朝贡时 , 迎接仪式十分隆 , 还封了钱俶的夫人孙氏为吴越王妃 。 赵匡胤终于攻取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 , 978年吴越国主动“纳土归宋” , 江浙一带躲过了一次战争的浩劫 , 杭州也因此超越了被战争严重损毁的金陵、苏州、扬州 , 成为江浙一带最繁华的大都市 , 为后来南宋偏安于此打下基础 。 988年 , 钱俶六十大寿时 , 宋太宗派遣使者前去慰问 , 并送来美酒 。 当晚钱俶暴毙 。 据《宋史》记载 , 钱俶死后葬在洛阳北邙山 , 谥号忠懿 。 族人为了实现钱俶生前落叶归根、魂归松山的心愿 , 在钱俶死后到发丧的两个月里 , 通过亲信联络实施了调包计 , 将衣冠装在棺木里发往洛阳 , 秘密将尸体灵柩护送到南山头村 , 在之前修好的陵寝埋葬 。 为了保全族人 , 钱氏子孙不敢将这个秘密诉诸文字 , 以防被扣上欺君之罪遭致灭门之祸 , 以致如今南山头这座皇帝墓找不到一个文字 , 低调得不能再低调 。
钱氏家族家教严明 , 钱俶作为帝王勤政爱民 , 功绩荫恩 , “吴越之民 , 追思钱氏 , 百年如新” 。 钱氏家族人丁兴旺 , 随钱俶来到中原时便有三千余人 。 后世为官者层出不穷 , 到北宋末年已达万人 , “忠孝盛大 , 惟钱氏一族 , 信为善之报不虚” 。 钱氏子孙人才济济 , 名人辈出 , 当代国内外仅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百位之多 。
相传宋朝初年的《百家姓》据说就出自吴越国钱塘(杭州) , 是一位书生编写的启蒙教材 。 皇帝姓赵 , 排在第一理所应当 , “钱”紧随其后排第二位 , 钱俶妻子的姓氏“孙”排第三 。 一位亡国之君 , 不仅有一人之下的尊贵身份 , 还为治下百姓所尊崇爱戴 , 在历史上可谓凤毛麟角 , 钱俶不仅做到了 , 还成就了后世千年的名门望族 , 百家姓第二 , 果然当之无愧 。
南山头村是一处红色景点 ,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曾活跃在五岱山一带 , 村南的苍南“井冈山”红军广场上 , 红军挺进师在五岱山活动纪念碑巍然屹立 , 旁边还建有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五岱山活动纪念馆 。
纪念馆以红军挺进师的历史为主线 ,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 通过图片展览、实物陈列、绘画、场景再现、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多种形式 , 展示、叙述了挺进师和五岱山革命的联系 , 充分体现了先辈们艰辛、惊险、曲折的革命道路 。 走进纪念馆 , 大厅正中间的柱子是火炬的造型 , 代表着传承红色精神 , 也代表着英勇的五岱山人民在浙南革命最低潮时期接过的薪火 。 火炬右前方四块白色大理石是烈士墙 , 上面镌刻着在挺进师三年游击战争中牺牲的苍南472名烈士英名 , 其中有75名为五岱山烈士 。
1935年3月 , 挺进师在刘英、粟裕同志的率领下 , 进入浙江开展了三年的游击战争 。 五岱山是当时挺进师的后方基地、鼎平县委的常驻地 , 也是时任浙南红军游击队队长 , 温州唯一开国少将陈铁军的故乡 。 大厅中间的四位塑像是当时挺进师的在浙南革命时期的主要领导人刘英、粟裕、叶飞、陈铁君 。
挺进师的前身是北上抗日先遣队 , 由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团组成 , 组建地在苏区中央瑞金 。 方志敏同志是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 , 寻淮州任红七军团团长;刘畴西任红十军团团长;乐少华任先遣队政委 。 1935年1月17日 , 北上抗日先遣队主力部队在江西怀玉山区陷入国民党七倍的重兵围攻 , 血战数昼夜 , 弹尽粮绝 。 方志敏、刘畴西、胡天桃等领导人被俘后牺牲 。
1935年1月17日 , 先遣队突围部队在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的率领下到达赣东北苏区 。 按照上级指示 , 以先遣队突围部队为基础 , 迅速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 , 全师共538人 , 粟裕任师长 , 刘英任政治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