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岱山处于浙闽两省鼎、平、泰三县通衢之地 , 有五座高山相连形成天然屏障 , 境内沟壑纵横 , 丛林密布 , 地形非常复杂 , 俗话说:“五岱十八窟 , 能进不能出” , 隐秘的地理环境和开放的信息渠道使得五岱山区人民较早接受进步思想 , 投身到伟大光荣的革命事业中 。 纪念馆的第二部分:巍巍五岱 , 主要介绍了五岱山的革命史 。
1935年11月 , 挺进师进入鼎平地区后 , 鼎平地区成为了挺进师的后方基地 。 1936年8月 , 建立了人民政权 , 开展土地革命 , 烧毁地主的田契和债卷 , 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 五岱山革命群众团体也蓬勃兴起 。
纪念馆的第三部分:三年游击战争 , 主要讲述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组建后于1935年3月进军浙江执行任务 。 在浙西南、浙南广大地区发动、联合地方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 , 开辟根据地 , 进行两次反“清剿”斗争的艰苦历程 。
纪念馆的第四部分:联合北上抗日 。 卢沟桥事变后 ,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 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国民党闽浙赣皖四省边区公署谈判的成功 , 标志着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的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1937年11月 , 挺进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 , 北上抗日 , 编入新四军 。
中国工农红军五岱山纪念馆展示了挺进师军史和五岱山的革命史 , 在三年游击战争中 , 挺进师孤军深入 , 以五百精锐之师 , 沿着艰辛、曲折的历程 , 谱写了浙江人民革命史上威武雄壮的篇章;五岱山革命先辈在浙南土地革命斗争时期所做出的贡献是五岱山人民和全体苍南人民的骄傲 , 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
山水人文莒溪 , 古建筑荟萃 , 满满历史感莒溪位于苍南最西端 , 景区面积21.7平方公里 , 这里不仅有自然风光 , 还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 莒溪是苍南县也是浙江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和数量最大的乡镇 , 其中畲族人口最多 , 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 。
莒溪素有浙南九寨沟之美称 , 溪水穿过小镇 。 莒溪风情水街是近年来新打造的景观 , 临水而建的小楼富有层次 , 与远山近水完美融合 , 给人惬意舒适之感 。 过去这次曾经垃圾遍地 , 杂草丛生 , 经过一番治理改造之后 , 溪水干净了 , 小镇漂亮了 , 还成为一处景观 , 独具特色的风情水街成为游客们的拍照打卡点 。
到莒溪 , 刘基庙是一定要看的地方 。 刘基 , 字伯温 , 浙江青田(今文成)县人 , 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 , 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 , 深得赏识 。 他参与谋划了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 奏请设立军卫法 , 肃正纪纲 , 尝谏止建都于凤阳 , 为明朝开国立下功勋 。 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 , 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 , 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375年逝世后追赠太师 , 谥号文成 。 在民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 , 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 , 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 可见这是一位智慧和功绩可与诸葛亮相比的千古奇才 , 都是神一般的存在 , 也留下了很多故事和传说 。
在浙江的文成、青田和苍南共有三座刘基庙 , 其中苍南这座为刘基六世孙刘启宪从文成县南田迁居莒溪后 , 于明弘治七年所建 。 庙宇依山面水 , 坐南朝北 , 由前厅、正厅、厢房等部分组成 , 为三进木结构四合院 , 两翼建有庑廊 , 大殿飞檐斗拱 , 古朴庄严 。 据《刘氏族谱·重建祠堂记》记载:“莒溪之乡 , 南山之麓 , 有刘氏宗祠在焉 。 枕山面壑 , 庙貌雄壮 , 腾岫屏乎前 , 龙舌嶂乎后 , 纱帽山拱其左 , 金字山列其右 。 背依修竹千竿 , 门对溪流一带 。 晴则层岚耸翠 , 夕照扬辉;雨则野碓舂云 , 水声鸣玉 。 此固天然之福地 , 为刘氏先灵之安宅也……”
庙中塑有一世祖明诚意伯文成公刘基、二世祖刘琏、刘璟父子三尊仪像 , 与其他地方刘基庙不同的是 , 苍南莒溪刘基庙多了门将许一、许二二郎两个人物 , 侧面还供奉有土地 , 塑像造型生动 , 栩栩如生 。 庙内不仅有歌颂人物生平的文字 , 还有刘氏家训以及有关忠孝廉洁的诗词文章 。
过去 , 刘基庙每年都会举行“春秋二祭” , 已有500多年历史 。 据《刘氏族谱·重建祠堂记》记载:“每届春秋祭期 , 值祭者先一日到祠 , 洒扫陈牲献果 , 音乐铿锵 , 子姓毕集 , 凡近处之好事妇孺者 , 莫不携手同行 , 争来瞻仰吁盛 。 ”1987年中秋节起 , 正式恢复了这一颇具浙南宗庙祭祀特色的刘基庙祭典活动 。